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第80期学术活动及多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年5月18日15:30,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于医院门诊楼10楼第3会诊室进行了第80期学术活动及多学科会诊。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医院肿瘤科、放疗科、血液科、病理科、检验科血液细胞室等专家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医院李鑫副教授做了关于“PD-1单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的讲座。她讲到PD-1单抗主要是通过阻断PD-1受体与它的配体PD-L1(B7-H1)和PD-L2(B7-DC)的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活性受抑制的状态,促进活化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增强机体内源性抗肿瘤免疫效应。紧接着,李鑫副教授从以下三个部分为我们讲解了PD-1单抗的应用现状。

第一部分国内PD-1单抗应用情况

美国FDA已经批准默沙东的PD-1抗体Keytruda和BMS的PD-1抗体Opdivo上市,主要用于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细胞癌的治疗。国内应用PD-1抗体抗肿瘤治疗,最常见的疾病是肺癌(39.3%);其次是肝癌(10.7%),之后是黑色素瘤(7.1%),肾癌(8.0%),肠癌(4.5%)等疾病。关于PD-1抗体和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方面,由于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期间出现的严重副作用,FDA只批准了Opdivo和CTLA-4抗体Yervoy的联合。PD-1抗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乏力和发热,分别是67%和36.6%;腹泻、肝功异常的发生率也都在10%以上。PD-1单抗治疗过程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8%,如果患者应用PD-1抗体之前身体状态良好,没有肺部炎症和肝功能异常,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的副作用。目前,PD-1单抗国内应用的现状是:42.9%的患者刚刚使用,等待评估中;26.8%的患者确定肿瘤缩小;11.6%的患者病情稳定无进展;18.8%的患者肿瘤进展。而国内PD-1单抗在淋巴瘤中的应用情况尚缺乏统计。

第二部分PD-1单抗在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大量研究证实,多种类型的淋巴瘤细胞表面PD-L1表达增高,PD-L1表达的高低也逐渐成为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指标之一。克晓燕等研究发现PD-L1在侵袭性强的淋巴瘤(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率高于滤泡型淋巴瘤、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在正常淋巴结组织中未检出PD-L1的表达。张明智等研究发现,PD-L1的mRNA在人NK-T淋巴瘤细胞株(SNK-6,YTS)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NK细胞。PD-L1在NK/T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一项关于PD-1单抗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idilizumab(CT-)治疗17例晚期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均显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临床获益率为33%。另外一项关于PD-1单抗Nivolumab(Opdivo)的I期临床试验,共治疗23例复发/难治HL,平均随访40周。研究结果显示:ORR为87%,CR为17%,3例患者维持SD,24周的PFS为86%。年ASH会议报道Nivolumab被用于治疗多种亚型的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包括DLBCL、FL、cHL和MM),其中FL和DLBCL的ORR分别为40%和36%。

第三部分PD-1单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试验

一项国际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中,72例患者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接受至少1次给药。66例患者完成了治疗,18例PD或死亡,16个月的PFS为72%,OS为85%,均明显优于历史对照。其中24例移植前PET-CT阳性患者,PFS仍达到70%。35例移植后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中,12例(34%)CR,6例(17%)PR,ORR达51%,13例(37%)SD,4例(11%)PD。没有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亦未观察到显著的自身免疫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的发生。

继之参会人员分别就会诊患者进行了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各医院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踊跃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立了会诊患者的诊断措施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一、1、病史简介

患者男,63岁,“全身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3年余,胸闷20天”。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不一,触之较硬,无压痛,活动度可,无发热、乏力等不适,未诊治。8月前发现腋窝处淋巴结肿大,鸡蛋大小,活动度可,仍未治疗。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喘、咳嗽、纳差。血生化示:β2-微球蛋白4.8mg/L↑,乳酸脱氢酶U/L↑;T-SPOT:阴性。浅表淋巴结彩超:颈部、腋窝、双侧腹股沟均有淋巴结肿大。PET-CT示:颈部、纵隔、双侧腋窝、胸骨旁、隔上、腹腔、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较活跃,最大3.3×5.1cm,SUVmax5.8。脾脏体积增大代谢未见异常。腹膜后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倾向CyclinD1阴性的套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Pax-5(+),CD5(+),CD43(+),CD10(-),CyclinD1(-),CD23(-),Ki-67(40%-60%)。骨髓涂片:淋巴细胞占70%,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形态正常。骨髓流式:CD5+/CD19+共阳性细胞占有核细胞的53.24%,其CD45和CD20表达强度明显减弱,高比例高强度表达CD23,部分表达CD22,不表达CD10、FMC7,分化、发育成熟。细胞表面Lambda轻链呈单克隆表达,FSC值提示体积小,为克隆性异常的成熟小B淋巴细胞。

2、会诊目的:进一步明确诊断

3、会诊意见:

1)CyclinD1阴性的套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诊断此亚型需慎重,需分析是否存在抗原脱失及抗体本身的问题。并且此标本为穿刺标本,组织量少,淋巴结结构不完整,完整的病理诊断有一定难度。因此,建议取完整淋巴结以明确诊断。

2)重新做骨穿,常规涂片、活检、染色体及流式检测,必要时用流式的方法检测Ki-67,亦可用新鲜的淋巴结组织做流式细胞学检测。

3)同时,由于疾病进展较快,已经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表现,故淋巴结活检及骨穿后,抢救性给予“CHOP”方案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待病理明确后再调整用药方案。

二、1、病史简介

患者男,28岁,“发现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5月余”。5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颈部及右腋窝淋巴结肿大。浅表淋巴结彩超:双侧颈部及左侧锁骨上窝可及多个异常淋巴结回声,双侧腋窝可及多个低回声结节。CT示:两肺多发结节,右侧腋下、纵隔及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纵隔穿刺活检病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间变型,免疫学标记提示非生发中心来源。免疫组化:c-myc(约20%+),CD20(+),CD3(-/+),CD5(部分+),CD30(+),CD56(-),TIA-1(部分+),CD10(-),Bcl-6(少数+),MUM-1(+),Ki-67(约60%+)。EBER原位杂交(-)。最终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II期(双侧颈部、腋窝淋巴结,纵膈淋巴结)非生发中心来源-aaIPI评分2分-中高危。明确诊断后,给予“R-CHOP”方案化疗1周期,疗效评价PR,后继续给予“R-CHOP”方案1周期,疗效评价:与第1周期比较为SD。遂更改为“R-EPOCH”方案2个周期,疗效评价仍为SD。又给予“R-GDPT”方案1个周期,疗效评价为PD。

2、会诊目的:指导下一步治疗

3、会诊意见:

1)建议应用“R-HyperCVADB”方案进行化疗。

2)另外,此患者为非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加用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鍖婚櫌鏈夊摢浜?
鍎跨鐧界櫆椋庤兘娌诲ソ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hlbk/2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