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胃癌出现症状时常常已是中晚期

2016-9-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患者,男性64岁,中上腹胀痛1月,黑便10天。

读片

1.腹部CT平扫:

2.腹部CT增强: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64岁,中上腹胀痛1月,黑便10天。

2.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上腹持续性胀痛,进食后加重,不剧可忍,伴乏力,伴胃纳下落,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无反酸嗳气,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白陶土样大便,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四肢关节疼痛等不适。患者未予重视,未救治。1月来患者自觉中上腹胀痛逐步加重,胃纳明显下落,只能进食半流质。10天前患者开始出现解褐色稀糊状便,软,1次/天,量中等,中上腹胀痛性状同前。体重近2月下落约5kg。

3.个人史:嗜酒30年,每天啤酒3瓶。

4.查体:体温36.8℃,呼吸20次/分,心率82次/分,血压/88mmHg,意识清,精神偏软,皮肤、巩膜无黄染,左锁骨上及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听诊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脐周有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区无叩痛,Murphy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分。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未引出。

5.辅助检查:CRP46mg/L,大便隐血++++,CAU/mL,胃镜病理:胃低分化腺癌。PET/CT:胃底贲门、胃体部癌,胃周数枚稍大淋巴结,FDG代谢增高,斟酌转移。

诊断

胃低分化腺癌(T4N3M0IV期)

诊断根据

患者腹部CT可见胃底胃体及贲门部胃壁增厚,最厚达2cm,而正常胃壁厚度不超过5mm。胃底周围及腹膜后见多发轻度肿大淋巴结。

增强后,胃呈不均匀强化,CT值为Hu。PET提示此处内缘不规则凹陷,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17,周围脂肪间隙稍模糊,说明肿瘤极有可能已突破浆膜层,胃周还见数枚稍肿大淋巴结,大者短径约0.8cm,放射性摄取稍增高,SUV最大值3.1,胃窦部局部放射性摄取稍增高。

结合患者的腹痛症状、长时间大量饮酒史、大便隐血强阳性、CA显著增高,首先斟酌胃癌伴转移。随后的胃镜病理活检中的确证实为胃低分化腺癌。

鉴别诊断

1.  胃溃疡:青中年占多数,病史较长,可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全身表现较轻,粪便隐血可表现为阳性,腹部CT可见胃壁局限性增厚,胃黏膜皱襞线中断,但是不会出现邻近的淋巴结肿大。胃镜检查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底光滑,边光滑,白或灰白苔,溃疡周围粘膜柔软,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

2.  MALT淋巴瘤:占胃恶性肿瘤的0..8%,多见于青壮年,与幽门螺旋菌关系密切。可表现为上腹胀痛,恶性,也可出现全身症状如贫血、乏力、消瘦等,可出现不规则发热。腹部CT中,病变部位胃壁增厚明显,病变范围广,但胃仍有一定的扩大性及柔软度,胃壁肿块密度大体均匀,呈轻中度强化,广泛胃周或系膜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融会成团块并出现「三明治」征。

3.  胃肠道间质瘤: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大部分发生于胃和小肠,可出现胃肠道出血,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转移主要在肝脏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罕见。较小的GIST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明显;较大者密度不均,强化较淋巴瘤明显,且淋巴结肿大少见。确诊需要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结果,典型者CD和CD34阳性。

4.  胃瘜肉:又称胃腺瘤,常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良性肿瘤,以中老年多见,较小的腺瘤可无症状,较大者可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胀痛,恶性呕吐等,亦可出现黑便。腹部CT可显示较大的胃瘜肉,形态规整,界限清楚,胃黏膜皱襞完全,胃壁柔韧性好,无淋巴结肿大,活检病理可助诊断。

5.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部疼痛,胀痛,恶心呕吐,胃纳下落,病发多与劳累、应激等因素相干,常反复发作,一般不伴极度消瘦、乏力等恶病质表现。胃镜或钡餐检查可鉴别。腹部CT常无阳性发现。

6.  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出现进食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胃纳下降等症状,腹部CT无阳性发现。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jbyf/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