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纵隔淋巴结粒子植入穿刺入路

2021-10-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的治法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zlff/
本期同大家分享来自福建医院介入科的同道们发表在介入放射学杂志的这篇文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纵隔淋巴结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这类患者大多失去外科手术机会,本研究回顾分析年7月至年7月16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病例,对其穿刺路径及技术作探讨。

手术技巧亮点

1、进针路径选择

常见选择经胸骨旁/椎旁入路;穿刺后纵隔淋巴结或肺气肿患者可采用人工气胸通过胸膜腔入路;胸骨后前纵隔淋巴结穿刺可选择经胸骨上入路;因其他重要器官、血管遮挡,不能选择常见入路时,可选择经骨入路。

2、同轴针、钝针技术

同轴针穿刺方便多次调整针道方向,避免多次穿刺造成局部损伤出血或针道种植。同时钝针技术是本研究穿刺技术中另一要点。因纵隔中重要血管构成较多,部分穿刺路径需经过毗邻血管或组织间隙。术中以17G巴德同轴套管针(CA,美国巴德)逐步进针至毗邻血管或组织前,拔出针芯,套入钝头针芯,逐步钝性分离,待针芯达到安全区域后,再置换原锐利针芯继续穿刺至靶病灶。

3、经骨入路

以11G/9G骨活检针(7cm/15cm,意大利Gallini)经胸骨/椎弓根按设计路线逐步进针,建立骨性通路。穿透骨皮质后,退出骨活检针,再以18GPTC穿刺针经骨性通道逐步进针至淋巴结病灶。

4、人工气胸

患者取仰卧位,以5mL注射器穿刺达患侧胸膜腔最低位,注入20mL空气,CT扫描确认少量人工气胸形成,针尖位千胸膜腔内,再注入~mL气体。后调整患者体位,选择性压缩穿刺针道上肺组织。再以17G套管针和/或18GPTC针千后胸壁进针,完成粒子植入。术后抽出等量气体。

结果:

1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共20个病灶均顺利完成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穿刺路径分为经胸骨旁椎旁入路(8例)、经胸骨入路(4例)、经胸骨上入路(2例),经胸椎入路(1例)、经胸膜腔入路(1例,人工气胸技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疗效满意。最终研究认为CT引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安全、有效,采用合适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

需要全文的朋友可点击阅读原文(提取码:3n8w)或到介入放射学杂志官方网站下载。

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yyzn/12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