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治疗
2017-6-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李悦,郭宝良,张建国
哈尔滨医院普通外科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已成为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诊治标准,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治疗一直充满争议。目前外科治疗更追求个体化,对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其适应证随之扩大。笔者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进行介绍,并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治疗进行总结。
自Halsted规范乳腺癌根治术以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ALND)一直被视为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处理的“金标准”,由于ALND手术创伤大,术后可能出现上臂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淋巴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近年来,NSABPB-32、ACOSOGZ等临床试验结果证实,在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LNB)可以代替ALND。随着检测手段的更新,出现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SLNMM)的概念,但针对其局部治疗尚存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SLNMM应被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行ALND是“金标准”,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ALND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SLNMM不同于宏转移,全身系统治疗、放射治疗等能够改善术中局部处理的不足,患者预后等同于ALND者。为兼顾SLNMM患者的生活质量,学者们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探求SLNMM患者最理想的治疗方案。
一、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及乳腺癌转移的定义
1、乳腺癌SLN的概念
从解剖学角度而言,SLN是指收纳某器官、某区域组织淋巴液的第Ⅰ站淋巴结;从临床角度而言,其是指器官的某一具体部位原发肿瘤转移的第Ⅰ站区域淋巴结。乳腺癌SLN通常位于腋窝,但也存在少数位于腋窝外的情况。SLN通常为1~3枚。有关SLNB的大量研究表明,其具有高准确率和低假阴性率。目前SLNB已在临床应用,不仅在部分患者中可以代替ALND,而且可以更准确地应用于乳腺癌临床分期,成为早期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标准处理模式。
2、乳腺癌转移的概念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乳腺癌TNM分期》指出:转移灶的位置不影响微转移、孤立肿瘤细胞(ITC)或宏转移的诊断;转移灶可以位于淋巴结内、突破被膜或淋巴结外侵犯脂肪;转移灶伴纤维间质反应时,转移灶大小为肿瘤细胞及相连纤维化组织的长径之和。
宏转移:淋巴结内存在一个以上直径大于2mm的肿瘤病灶。微转移:肿瘤病灶在0.2~2.0mm或单张组织切片不连续,或接近连续的细胞簇大于个细胞,通常标记为pN1a或pN1mi。孤立肿瘤细胞:单个细胞或最大直径≤0.2mm的小细胞簇,单张组织切片不连续或接近连续的细胞簇≤个细胞,淋巴结不同纵向(横向)切片或不同组织块不能累计计数,通常没有或很少有组织间质反应,可以通过常规伊红苏木素染色法着色或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染色来检测,标记为pN0(i+)或pN0(mol+)。
二、乳腺癌SLNMM的临床意义
2年,AJCC为区别腋窝淋巴结宏转移,将微转移和ITC这两个淋巴结分期纳入乳腺癌分期。关于微转移和ITC的临床研究并不多,受临床试验入组条件、后续治疗等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也有明显差异。9年Patani等对乳腺癌SLNMM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12篇文献(0—6年)结果支持SLNMM具有独立的临床意义,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其预后较SLN无转移者差;而另外9篇文献(~6年)结果显示SLNMM缺乏临床指导意义,对局部复发率和预后无明显影响。年Salhab等就此进行类似的回顾性研究,其中5篇文献(~年)结果显示SLNMM患者的预后较SLN无转移者差,而另11篇文献结果却显示SLNMM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目前乳腺癌SLNMM的临床意义并未达成共识,仍需要开展临床试验去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意义。
三、乳腺癌SLNMM的治疗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不断地进步,外科治疗由最大可耐受向最小、最有效的模式发展,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BCS)以及SLNB的适应证不断放宽,随着治疗精准化、个体化,SLNMM的局部处理引起越来越多的 1、新发乳腺癌SLNMM的治疗
对于乳腺癌SLNMM和ITC的患者,SLNB是否可以代替ALND,近年来已有相关研究报道。年Yi等报道了一项关于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选择SLNB或ALND的回顾性研究,共有例乳腺癌SLNMM患者,其中例行SLNB,例行SLNB+ALND,术后进行相应的全身治疗及局部放射治疗。经过50个月的随访,仅行SLNB者与行SLNB+ALND者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该试验中,仅行SLNB的SLNMM患者中位年龄为60.1岁,高于SLNB+ALND组患者的中位年龄56.8岁,并且肿块直径也较后者小,其预后可能略好。故该研究结果的临床适用范围还有待明确。
MIRROR试验是首次对SLNMM和ITC的预后意义进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入组了—5年的例乳腺癌患者,对患者进行SLNB并根据病理诊断将其分为3组,Ⅰ组为pN0(i-)期患者(n=),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Ⅱ组为pN0(i+)或pN1mi期患者(n=),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Ⅲ组为pN0(i+)或pN1mi期患者(n=),术后接受辅助治疗,其中化疗者占10%,内分泌治疗者占63%,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者占27%。中位随访5年,pN0(i-)期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pN0(i+)期和pN1mi期患者,pN0(i+)期与pN1mi期患者的预后相似;但接受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pN0(i+)期和pN1mi期患者的5年DFS。MIRROR试验证实,对于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pN0(i+)和pN1mi期都是独立的预后指标;pN0(i+)与pN1mi期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pN0(i+)和pN1mi期患者均可通过辅助治疗获得收益。
ACOSOGZ前瞻性试验入组例T1~2行BCS的乳腺癌患者(SLN1~2枚转移),将患者随机分组,例行BCS+ALND(SLNMM占29%),另例行BCS+SLNB(SLNMM占29%),术后行全乳放射治疗及全身辅助治疗。中位随访76个月,BCS+ALND组患者OS率为91.8%,BCS+SLNB组患者OS率为92.5%,即pN1mi与pN0期患者的D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两组患者分别有96%和97%接受了辅助治疗。
NSABPB-32试验入组例行BCS的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全乳放射治疗及全身辅助治疗。中位随访95个月,pN1mi(SLNMM)与pN0期患者的DFS、OS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对对此问题,国际乳腺癌研究组(InternationalBreastCancerStudyGroup,IBCSG)进行了系列临床试验,其中IBCSG23-01试验入组例乳腺癌患者,并将其中例(14%)SLNMM且肿块不超过5cm的患者随机分配(失访3例)。ALND组患者例,行改良根治术者占9%(n=44),BCS者占91%(n=),BCS后未进行局部放射治疗者占2%(n=10),接受辅助治疗者占95%(n=);SLNB组患者例,行乳房切除术者占9%(n=42),BCS者占91%(n=),BCS后未接受辅助治疗者占3%(n=12),术后接受辅助治疗者占97%(n=)。中位随访5年(3.6~7.3年),其中ALND组患者DFS率为87.8%(95%CI:84.4%~91.2%),5年OS率为97.6%(95%CI:96.0%~99.2%),而SLNB组患者DFS率为84.4%(95%CI:80.7%~88.1%),5年OS率为97.5%(95%CI:95.8%~99.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入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激素受体情况、组织学分级以及手术方式进行亚组分析发现: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是评估乳腺癌患者5年DFS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乳腺癌5年DFS无明显相关性。ER和PR虽然在单变量分析时是乳腺癌患者5年DFS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多变量分析时未见差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IBCSG23-01试验中患者的DFS要比预估值高出20%左右,92%患者的肿块小于3cm,行BCS的患者占91%,术后内分泌治疗率为96%,因此,这项试验结果仅适用于入组人群分布的状态。
虽然IBCSG23-01和ACOSOGZ两项试验中患者的局部复发风险基本可以接受,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ACOSOGZ试验包括了微转移和宏转移的患者,且均接受了BCS+全乳放射治疗(含腋窝)的治疗方案;而IBCSG23-01试验也包括微转移和宏转移的患者,但BCS者占90%,乳房切除的患者占10%,其中只有BCS患者术后接受了全乳放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ACOSOGZ和IBCSG23-01试验均在达到理想入组例数前结束研究。因此,这些研究数据并不能完全解决ALND是否必要这个问题,并且这两项研究结论能否应用于临床实践也仍需进一步探讨。
年在《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的AMAROS试验,入组了例临床T1~2期、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并将1例SLNB阳性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例行ALND,例行SLNB术后再行腋窝放射治疗(ART)。ALND组中SLNMM占29%,ITC占12%;ART组中SLNMM占29%,ITC占10%。中位随访6.1年,ALND组复发率为0.43%(95%CI:0~0.92%),ART组复发率为1.19%(95%CI:0.31%~2.08%),两组患者的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COSOGZ和AMAROS试验均表明,当接受BCS者有1~2枚SLN转移时,可以避免ALND及腋窝放射治疗,但胸壁放射治疗必不可少;而接受乳房切除术者有1~2枚SLN转移时,腋窝放射治疗是可代替ALND的最佳选择,可以在不影响DFS和OS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当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或SLN超过2枚转移时,ALND是必不可少的。
2、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SLNMM的治疗
对于新辅助化疗(NAC)后的乳腺癌患者,SLNB选择的时间及其安全性还有很大争议。NSABPB27试验纳入例NAC后行SLNB的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SLN检出率高达88%,假阴性率为8.4%,与常规SLNB相似。
SENTINA临床试验将入组的例乳腺癌患者分成4组:A组为SLNB阴性者,NAC后腋窝不再进行处理;B组为SLNB阳性者,NAC后再行SLNB及ALND;C组患者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cN1),经过NAC后呈cN0,行SLNB+ALND;D组患者NAC后仍为cN1,直接行ALND。结果显示:NAC前患者的SLNB成功率为99.1%;初始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阴的患者,NAC后SLNB成功率为80.1%(化疗后首次SLNB);而对于NAC前已接受过SLNB的患者,NAC后SLNB的成功率为60.8%,假阳性率高达51.6%,因此,这类患者二次SLNB阳性,并不能准确说明其腋窝淋巴结状态。
ACOSOGZ临床试验入组例临床T0~4N1~2M0期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其中例为NAC后行SLNB+ALND者,NAC后SLNB成功率为92.7%,假阴性率为12.6%。其中,核素与蓝染料示踪剂联用的检出率为93.8%,高于单用蓝染料及单用放射性元素示踪剂的检出率(分别为78.6%及91.4%);SLNB检出2枚以上SLN的假阴性率为12.6%,其中仅检出2枚SLN的假阴性率21.1%,而检出3枚及以上SLN的假阴性率为9.1%。综上所述,SLNB时,蓝染料与放射性元素示踪剂联用以及检出2枚以上SLN,不但可以提高其检出率,还可以降低SLNB假阴性率。故研究者认为,SLNB是评估腋窝淋巴结临床阳性患者NAC后腋窝淋巴结残留病灶的有效方法。其不仅减少NAC腋窝淋巴结降期患者的腋窝手术范围,而且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SNFNAC临床试验入组例T0~3N1~2M0~1(包含ITC)乳腺癌患者,患者在NAC后行SLNB+完全淋巴结清扫术( 综上所述,对于SLN仅存在SLNMM或ITC的乳腺癌患者,可选择SLNB+辅助治疗(放射治疗)代替ALND;而对于肿块大于3cm且伴有SLNMM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病理类型,施行个体化治疗。年NCCN指南已明确指出,满足以下所有条件者可以不进行ALND:(1)T1或T2期肿瘤;(2)1~2枚SLN阳性;(3)行BCS;(4)行全乳放射治疗;(5)未行NAC。对于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当其腋窝淋巴结阳性、NAC后SLN转阴而行手术治疗时,SLNB可以代替ALND;但对于NAC后SLN阳性或pN1mi或pN0(i+)期的患者,ALND则不可避免。这一观点在年第14届St.Gallen国际乳腺癌研讨会上得到90%专家的认同,但对于NAC后SLNB仍为阳性(包含pN1mi)者,90%以上的专家认为ALND是不可替代的。
四、结语
乳腺癌SLNMM的治疗依然未达成共识。临床医师在处理SLNMM时,需准确评估乳腺癌的大小、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基因分型、患者意愿以及对治疗手段的可获得性和可耐受性等综合因素,术后系统全面的个体化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全球针对SLNMM仍需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力求在不改变DFS率和OS率的前提下,使局部治疗更加精细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师会寻找到适合于中国人种类型及国情的最佳治疗方案,从而开启乳腺癌治疗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邵志敏,沈镇宙,徐兵河.乳腺肿瘤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CoxCE,SaludCJ,HarrintonMA.Theroleofselectivesentinellymphnodedissectioninbreastcancer.SurgClinNorthAm.0;80(6):-.
ManselRE,FallowfieldL,KissinM,etal.Randomizedmulticentertrialofsentinelnodebiopsyversusstandardaxillarytreatmentinoperablebreastcancer:theALMANACtrial.JNatlCancerInst.6;98(9):-.
FleissigA,FallowfieldLJ,LangridgeCI,etal.Post-operativearmmorbidityandqualityoflife.ResultsoftheALMANACrandomisedtrial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