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
2016-10-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引言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病)是一种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有三种不同组织学亚型: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临床上可表现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病变可发生于不同的解剖区域,纵膈是最好发部位。
最近,来自希腊雅典大学医学院的EleftheriosSpartalis教授等报告了一例罕见的单发肾旁巨淋巴结增生症。并结合该病临床研究进展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
2案例介绍
一名40岁女性因无症状左肾肿块入住外科病房。病灶因妇科B超体检偶然发现。既往无相关病史。患者无腹部不适、腰背痛、消瘦、汗出、疲劳或发热。体格检查无殊。浅表淋巴结和脏器未及肿大。血常规和生化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进一步查腹部CT显示左肾旁一7.6×5.3×12cm肿块,血供丰富、边界清,未侵犯周围组织。腹腔其余部位、纵膈和肺部未见肿瘤(图1)。
图1
腹部MRI显示,肿块T1、T2信号增强(图2(a)2(b))。鉴别诊断包括恶性肿瘤和淋巴结肿块。
图2(a)图2(b)
遂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将病灶完整地自左侧腹部取出。病理诊断明确Castleman’s病,透明/血管变异。术后恢复顺利,患者于术后第5日出院。术后一年患者健康状况良好。CT随诊无复发或其它病变。(图3)
图3
3讨论
Castleman’s病(CD),也被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巨淋巴结增生症或淋巴错构瘤,是一种非克隆性、非肿瘤性淋巴结增生,年由Castleman和Town首次提出。
典型病理学特征为淋巴结血管增生和透明性变,围绕胸腺小体呈同心圆状排列。30和40岁左右的女性有一个发病高峰。
虽然罕见,由于CD与人类疱疹病毒8(HHV-8)和HIV感染有关,近来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HHV-8和HIV提供了一个良性病毒疾病模板,在细胞因子驱动下,播散为感染细胞池并有恶变可能。HIV感染的主体,患病优势通常体现在40岁左右男性群体。更为有趣的是,该病的发生似乎与HIV病毒载量的CD4计数无关。
有报道称,HHV-8在浆细胞型多中心CD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HIV感染患者。该病毒与卡波西氏肉瘤和体腔淋巴瘤密切相关。慢性炎症、免疫抑制、免疫反应和白细胞介素-6生产失调也与CD的发病机制有关。
该病术前诊断困难,影像学结果往往是非特异性的,一般需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明确诊断。
在治疗上,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放疗、激素治疗、免疫治疗(如干扰素α或抗IL-6抗体)、联合化疗(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最近,已有报道建议使用利妥昔单抗等新辅助治疗。
4结论
腹膜后Castleman’s病应与多种富血供异质性肿瘤鉴别诊断。透明血管型孤立性病灶,可以出现在纵膈,也可以出现在腹腔,甚至腹膜后位。手术完整切除后不易复发,除非无法完整切除。
本文来丁香园普外频道,系站友hebe编写,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丁香园普外时间每日发布普外科实用临床资讯。
获取更多资讯,预防白癜风的方法有哪些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