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濮阳市临床基地第9期
2016-11-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年6月23日16:00时,医院第九期血液淋巴瘤多学科会诊于医院内科楼二楼东侧示教室进行。医院血液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参加了本次会诊。
核医学科黄平波主任做了关于“PET/CT在淋巴瘤诊疗中的应用”的讲座。从核医学的主要技术原理到PET/CT显像,再到在淋巴瘤诊疗中的应用做了详细讲解。黄平波主任讲到,Dwauville标准如何评判PET结果。显著浓聚是指:病灶的最大SUV值两倍肝血池影。根据5分法,当评为3分可以在降低治疗的试验中判定为阳性,在加强治疗的试验中判定为阴性。
在淋巴瘤诊疗中的应用主要是:1、指导临床活检。2、淋巴瘤的临床分期。3、淋巴瘤治疗的疗效评价。4、监测复发及转移。5、指导放疗计划。
最后提到PETCT疗效评价时间为化疗或免疫化疗后至少3周进行,推荐6-8周;放疗后8-12周进行。
之后参会人员对疑难病例进行了会诊,各科专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踊跃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立了患者的诊断措施和下一步治疗方案。
病例1:患者,女,43岁。以“间断腹痛2月,加重1周”为代述入院。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出现脐周持续性胀痛不适。疼痛呈阵发性加重,无恶心、呕吐,无寒热、黄疸、腹泻、咳嗽、咳痰及会阴部放射痛等。在外院行腹部彩超示,脐上方腹主动脉前方多发低回声积极,腹部CT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我院检查:腹部平坦,腹壁脂肪较厚,腹壁无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脐周有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脐左下腹可触及一约大小4.0×3.0cm肿物,质地较硬,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轻压痛,活动可,无波动感。本院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本院免疫组化结果:CD3(-)、CD43(-)、CD20(++)、CD79a(++)、CD30(-)、CD15(-)、LCA(++)、CD5(-)、EMA(±)、CD10(-)、MUM-1(++)、Bcl-6(+)、Ki67(+80%)。外送病理会诊考虑滤泡淋巴瘤3B级。临床分期Ⅳ期。行1疗程RCHOP化疗,约半月出现腹痛,影像学提示腹腔淋巴结增大,手术解除梗阻。病理提示滤泡淋巴瘤向弥漫大B转化。
针对该患者化疗后腹腔内淋巴结进一步增大进行讨论。黄平波主任提示是否可考虑类似脑胶质瘤放疗后引起的“局部组织炎性坏死”或者加速再增殖的观点。
病理科杨会杰医生提到转化型淋巴瘤,即低度恶性淋巴瘤向高度恶性淋巴瘤转化。如滤泡淋巴瘤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进展。淋巴瘤的转化主要发生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向DLBCL转化。
查阅相关文献提到转化型淋巴瘤:
诊断:一般较困难,需行病理活检
临床表现:
1.乳酸脱氢酶突然升高。
2.与疾病发展不协调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3.结外器官的受累(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骨髓的侵犯)。
4.新的B症状。
5.新出现的高钙血症。
无上述症状时,若出现与临床不相符的淋巴结肿大等疾病复发迹象,应考虑疾病本身的转化可能。
转化型淋巴瘤多数学者认为首选阿霉素为主要基础的标准联合化疗。另有研究表明应用雷利度胺可能提高疗效。
会诊结果:结合该患者情况,患者因为经济原因不能继续使用利妥昔单抗,第2疗程行CHOP方案,第3疗程前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考虑是否更换二线治疗方案。
病例2:患者,男,70岁。以“发现左侧颈部肿物2年”为主诉入院,2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左侧颈部肿物,约“枣样”大小,无发热、盗汗、胸闷、气短、疼痛不适,曾在我院行彩超提示:左侧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并口服相关消炎药物,肿物无明显缩短,10天来,肿物逐渐增大至“鹅蛋”样大小。专科检查:左侧颈部可见一大小约6.0×6.0cm肿物,其内可触及质硬结节,有活动度。彩超提示:左侧颈部多发淋巴结。本院免疫组化结果:CD3(+)、CD43(+)、CD20(++)、CD79a(+)、CD10(-)、Ki67(+70%)、Bcl-6(++)、Bcl-2(++)、Mum-1(++)、CD21(FDC网破坏)、CD5(+)。临床分期Ⅳ期,IPI评分3分。
会诊结果:患者行RCHOP方案。
医院血液科敬请专家同道指导,静候病友家属咨询。
科室-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哪个医院能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