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华腹膜后肿瘤的穿刺细胞学检查分析
2018-6-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罗成华
经皮穿刺活检对腹膜后肿瘤术前诊断颇有价值,尤其在怀疑腹膜后肿块为淋巴瘤及转移癌等不适宜外科处理的肿瘤时,穿刺病理诊断可为其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操做熟练者有95%可获取足够材料进行细胞学检查。
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其主要目的是鉴别腹膜后肿瘤良、恶性,尽可能确定肿瘤的病理类型,协助外科医师评估手术的意义,制定手术方案。
恶性肿瘤细胞的基本形态特点包括:
①涂片细胞量丰富,布满玻片,细胞分布弥散,排列紊乱,癌细胞多呈团呈片黏着在一起,有时有细胞“吞噬”现象。
②细胞浆可不明显,细胞核明显增大,直径大于20mm,大者形成瘤巨细胞。亦有些恶性肿瘤细胞很小,此时易于漏诊。
③细胞核大小不一致,大小差别可达2倍以上,核形态呈多形性,核边缘不规则,核膜增厚而不均匀。核染色加深,染色质粗大呈网状、块状。核分裂前染色质凝块现象更加显著,凝块间有透亮区。各细胞染色质形状深浅不一,一个细胞内亦可有染色质不均现象,核内可有空泡。
④核仁显著变大,直径可达5mm以上,数目增多,每细胞5个以上时具有明确诊断意义。如见异常核分裂象,则具有突出的诊断价值。
腹膜后肿瘤穿刺细胞学检查尚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占10%~20%。为提高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符合率,应注意:
①获得较清晰的超声图像,宜在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本章第二节已详细描述。CT成像所提供的准确解剖定位为经皮活检提供了安全引导,如无B超引导下穿刺的条件,可在CT影像片的指导下由临床医生进行盲穿。
②采用肿瘤内旋转进针法及小幅度插拔穿刺针,以获取较多的细胞标本。
③穿刺细胞学诊断应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师完成,必要时可重复穿刺或采用会诊方式明确诊断。
近年来,穿刺细胞学与其它新技术结合使用,使其诊断价值又有了新的提高。采用穿刺提供的标本,进行免疫细胞化学研究,使细胞表面标志的特异性诊断成为可能。对通过穿刺得到的活细胞进行培养,可分析其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对肿瘤生长因子的敏感性等。
不论穿刺、切取活检或其它检查,甚至用力地触摸肿瘤,理论上都会造成损伤,有使肿瘤细胞进入血循环或被带到腹腔、腹壁而引起扩散的危险。一些学者为此进行过许多研究,表明穿刺细胞学检查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及存活质量。肿瘤残留针道本身少见,且可经随后的手术切除而使其更为罕见。
Tito复习了-年例腹部穿刺细胞学检查资料,认为一些严重的并发症(腹膜炎、菌血症、肿瘤扩散等)在理论上虽然可能发生,但实际上其发生率之低,可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腹膜后肿瘤的穿刺活检的病理学分析难度较大,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不仅依赖于单个细胞学,且依赖于细胞间相互组织关系,在有些肿瘤如纤维瘤,穿刺难以获取足够的组织;在对巨大肿瘤进行针刺活检时,所得标本难以代表整体病变情况,所以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尚有局限性,有待深入研究。
RPT医学
长按识别左边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安全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