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淋巴瘤国际研讨会张会来教授淋巴瘤
2020-10-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医院张会来教授访谈
编者按: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极高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而国际预后指数(IP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淋巴瘤预后评估系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手段的发展以及淋巴瘤疾病理解的加深,IPI评分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良。在刚刚结束的北京淋巴瘤国际研讨会上,医院张会来教授分享了关于淋巴瘤IPI评分的一些思考。
《肿瘤瞭望》:淋巴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应用统一的IPI评分存在怎样的优缺点?张会来教授:国际预后指数(IPI)是临床最为简便的淋巴瘤预后评价手段,主要倾向于临床。但在美罗华及精准医学时代,IPI评分仅能反映淋巴瘤患者的部分不良预后因素,因此我认为淋巴瘤的IPI评分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良。
《肿瘤瞭望》:基于不同生物学特点,B细胞及T细胞淋巴瘤IPI评分是否应有所区别?张会来教授:传统的IPI评分与真实世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B细胞或T细胞淋巴瘤,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机制具有明显异质性。故而,在临床指标基础上,分子生物学标志(Biomarkers)的引入是今后IPI评分改良的趋势。
《肿瘤瞭望》:分子生物学标志是否应纳入IPI评分系统?哪些指标值得纳入?张会来教授:毫无疑问,分子生物学标志(Biomarkers)应当纳入至IPI评分系统中,从而完善并改良IPI评分。至于哪些指标应当纳入至IPI评分系统,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例,P53、CD5、EBV、Myc以及Bcl-2等指标是DLBCL的高危因素,应当纳入至未来IPI评分系统中,进而更为精准地筛选出高危淋巴瘤患者。
《肿瘤瞭望》:不同的影像学手段对于IPI评分有何影响?是否所有淋巴瘤患者均应进行PET/CT检查?张会来教授:并非所有淋巴瘤患者均应进行PET/CT检查,我们主张对部分淋巴瘤亚型(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进行PET/CT检查以帮助判断其预后情况,尤其是中期PET/CT检查结果与IPI评分联合,对于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及判断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反之,对于惰性淋巴瘤患者,其对于PET/CT检查并不敏感,常规的强化CT检查即可满足。
总结
当前的国际预后指数(IPI)主要基于临床指标进行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评估。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淋巴瘤研究进展的不断深入,分子生物学标志指标势必应纳入至IPI评分系统中,从而进一步完善及改良IPI评分。
专家简介张会来
男,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医院医务处处长、淋巴瘤科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委、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其它社会兼职: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年受瑞士政府合作发展基金资助赴南瑞士肿瘤研究所(IOSI)在国际抗癌联盟前主席、国际著名淋巴瘤学家FrancoCavalli教授指导下从事恶性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年赴美国佛罗里达MoffittCancerCenter接受国际临床试验(IVSP)项目培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Oncotarget》、《LeukemiaLymphoma》、《MedicalOncology》等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MD医院国际合作项目、天津市科委、卫计委和医科大学科研项目等。先后获得第二十二届亚太抗癌大会YoungInvestigatorAward,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年,专注于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