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ML访谈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机制及
2016/12/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访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RandyD.Gascoyne教授
《肿瘤瞭望》:滤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属惰性B细胞淋巴瘤范畴,以临床前期时间长,一旦治疗开始复发比例高为特征。您能总结一下,最近对该两种疾病的发生率及相关性的研究及肿瘤前细胞在滤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Gascoyne教授: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殖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如果患者的家庭成员有人诊断为CLL,那么这个家庭其它成员的CD5阳性克隆性B细胞会明显增多,但大部分人并不会发展为CLL。那么,哪些人将发展为CLL,哪些人不会发展为CLL,这的确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议题。现有大量的研究数据尝试明确滤泡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改变,这些改变决定了哪些患者最终会发生滤泡淋巴瘤。60%~70%的普通人群的血液循环中都存在异常细胞,但却不会最终发展为滤泡淋巴瘤。Nadel和Roulland博士一直致力于此项研究,研究方式也多种多样,从大型队列研究(EPIC研究)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在则是小鼠模型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探讨存在哪些生物学异常时会最终发生滤泡淋巴瘤。当然前路漫漫,但我相信会越来越清楚。
《肿瘤瞭望》:滤泡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如何给予个体化治疗以及靶向新药的治疗地位?
Gascoyne教授:这是我参加的研讨会的重点内容。大多数人认为,现在已是年,通过有效且毒性不是很大的药物的间断性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更长的生存,80%的患者可以存活很多年,中位生存15~20年。关键是如何鉴定另外20%~25%的患者,这些患者的疾病侵袭性很强,在疾病诊断初始明确疾病的强侵袭性是重点,而不是在观察到疾病表现出强侵袭性后。这些患者应招募进入临床试验进行新药试验,现在有很多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或是单独使用或是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在不久的将来,对于强侵袭性疾病的患者的研究将会是重点,以阻止患者病情发生转化或进展。目前看来,这些高危患者可能会脱离传统的化学治疗模式,转为毒性很小的生物制剂联合治疗模式。
《肿瘤瞭望》:淋巴瘤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一种相关并发症,通常预后差。如何判定患者发生中枢侵犯的高危因素,并从预防治疗中受益?
DrGascoyne:就拿最常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来说吧,虽然患有强侵袭性疾病的风险不是很高(大约3%~4%),但只要表现为强侵袭性,那么这将是灾难性的,因为这种强侵袭性疾病的治疗非常困难。德国工作组公布了一组鉴定强侵袭性疾病的临床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我们正在尝试对活检标本进行一些指标检测,以预测这种不良结果,现在观察到一些患者如果表达某些蛋白(MYC和BCL-2),CNS进展风险就会特别高。识别这一点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要采用预防性CNS治疗,而是要首先考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阻止CNS进展。如果患者出现了CNS受累,应给予相应的治疗,但如果能够发现预测CNS复发或进展的因素,那么思考方式将会完全不同,应考虑其它的治疗模式,不仅仅是CNS预防,而是要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阻止CNS侵犯结果的出现。
《肿瘤瞭望》:复发难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总体预后差,复发后治疗有效时间短。新的治疗手段可以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您能讨论一下最近出现并欣欣发展的生物治疗手段吗?
DrGascoyne:还是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例子,全球标准治疗是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60%的患者可以长期治愈,但仍有35%~40%的患者不能治愈。问题的关键不是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处理复发/难治患者,而是要确定哪些因素使得这些淋巴瘤变得侵袭性更强,导致治疗失败,这种判断应该在诊断初就明确,那么这类患者就会接受新的治疗方法。
除了R-CHOP能改善治疗结果,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进展,现在正在验证依鲁替尼和来那度胺的治疗作用,还有许多新药处于III期临床试验,我们不得不耐心等待结果。理想化的情况是在诊断之初就可以将治疗反应差、疾病侵袭性强的患者分选出来,给予这类患者恰当的治疗,以阻止疾病复发或是进展。
肿瘤瞭望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访谈中英文全文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肿瘤瞭望》”白癜风医疗的饮食禁忌北京治疗白癜风正规的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