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结果第三例北京市第次病理
2021-8-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未经本站授权,禁止转载
供片单位:医院
病理号:B
患者男,68岁,年10月19日来我院就诊,主述3周前颌下区肿物,蚕豆大,2周前发现左侧颈部肿物,蚕豆大,无其他不适。颈部B超:下颌正中及左颌下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肿大淋巴结。11月12日切除颈部淋巴结1枚(2.5x2x1.5cm)。
形态学:可见增生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较活跃,套区不规则增宽甚至相互融合,伴血管长入。生发中心及扩展的套区内可见散在及小簇状透明细胞。
免疫组化结果:
透明细胞:阳性:CD3(+)、CD4(+)、PD-1(+)、CXCL13(+)、Bcl-6(+);阴性:CD10(-)。原位杂交:EBER散在细胞(+)。
分子生物学检测:TCR(+),lgH(-)
初诊:(颏下肿物)淋巴结1枚,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套区显著增厚:T细胞区内淋巴细胞中等偏下或中等大,可见散在嗜酸性粒细胞:套细胞区及T区内血管明显增生。免疫组化:CD20显示淋巴滤泡(+),滤泡间区散在细胞(+),CD3滤泡间区弥漫(+),BCL-6发生中心(+),滤泡间区散在较多细胞(+),CD10发生中心(+),滤泡间区散在很少细胞(+),PD-1滤泡间区多量细胞(+),CD-30滤泡间区散在少量细胞(+),Ki-67生发中心阳性指数约80%,滤泡间区约40%,CD21淋巴滤泡FDC网(+)。原位杂交:EBER散在较多细胞(+)
淋巴结结构保留,滤泡间区T细胞生长活跃伴表型异常,表达PD-1及BCL-6;EBER显示散在较多细胞(+);结合该患者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结果(单克隆性),考虑为非霍奇金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早期病变。
外院会诊:PET-CT显示:左侧颈链深、左颌下、纵膈、腹膜后、肠系膜根部多发淋巴结肿大伴放射性摄取增高,最大SUV值6.3,考虑淋巴瘤侵犯。
会诊结果: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第二次入院病例信息:
年7月,发热,40度,近几个月体重下降20斤。
影像学:颈部CT:双侧颈部、锁骨上窝多发淋巴结肿大,不除外淋巴瘤。
胸部CT:双侧腋窝、肺门去及纵膈多发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最大者4x3.3cm,不除外淋巴瘤。腹部、盆腔CT:双侧腹股沟、腹腔多发肿大淋巴结:左侧中下腹部肠管增生,肿瘤病变不除外:胃体、胃窦不规则增厚,不除外肿瘤。
血常规:WBE:5.8X/L,GR%64.8%.Hb:g/L.PLT:x/L。
分子生物学检测:提取的DNA质量不合格,仅有bp。
诊断:年8月12日,周小鸽主任
(右侧腹股沟)淋巴结1枚,淋巴结结构破坏,未见淋巴滤泡,血管显著增生,T细胞区内淋巴细胞中等偏小或中等大,可见散在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CD20多灶样及散在细胞+,CD3较多细胞+,CD21显示增生的FDC网,BCL-6部分细胞+,CD10-,PD-1较多细胞+,CXCL13-,Ki67阳性指数约40%。原位杂交:EBER散在细胞(+)。
诊断结果:(右侧腹股沟)淋巴结非霍奇金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治疗:骨髓活检未见淋巴瘤累及。从8月22日开始V-CHOP方案,连续5天。轻微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
第三次入院(年9月5日-年10月9日)
发热,最高38.7;骨髓抑制,白细胞1.5X/ml;血液EBVDNA:3.6X拷贝/ml(参考范围:灵敏度5X拷贝/ml)。CT显示纵膈、肺门淋巴结持续增多,压迫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采用抗感染并调整化疗方案。
患者对治疗反应差,最终因肿瘤进展及感染引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呼吸衰竭,肠梗阻,消化道出血,34天后死亡。
读片会最终诊断意见:血管免疫母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早期病变。
知识链接: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Tcelllymphoma,AITL)是临床中一种较罕见的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15%~20%。
起源细胞:生发中心-Th细胞;表达生发中心-Th细胞标记,包括CD4,Bcl-6,CD10,CXCL-13,CXCR5,PD-1等;形态学:在组织学早期阶段,瘤细胞位于GC周边。
临床特点:AITL共同特点:据统计90%有淋巴结肿大,80%有发热,75%有溶血性贫血,65%有肝脾肿大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45%有皮疹,常伴瘙痒、水肿、胸、腹水、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血象可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形态特点:淋巴结多形性T细胞浸润,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高内皮静脉增生及多克隆性B细胞增生。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树枝状高内皮静脉增生,血管周围单形性/多形性T细胞浸润,CD21+、CD35+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多克隆性B细胞增生,瘤细胞间有数量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嗜酸粒细胞、浆细胞等浸润。肿瘤细胞数量不占优势,可见成簇胞质苍白或透明的瘤细胞,也可能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反应性背景显著,几乎总是可以见到转化的EBV(+)的B免疫母细胞,显著的高内皮小静脉(HEVs)分支状增生。副皮质区可见包绕血管增生的滤泡树突细胞网。
免疫组化特点:AITL肿瘤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XCL13、CD10、Bcl-6。瘤细胞表达T细胞分化抗原:90%以上表达CD3,大部分瘤细胞表达CD4;此外常表达CD2、CD5表达则不定;而CD7、CD8均丢失,但散在的反应性小T淋巴细胞可表达CD7、CD8。间接性抗原:增生的FDC表达CD21、CD35,通常包绕HEV生长。B免疫母细胞表达CD20、CD79a,部分表达EBER。
组织学模式:
模式一:可见增生的滤泡,瘤细胞位于生发中心周围,套区消失或稀薄。
模式二:生发中心萎缩,呈“燃尽”状态。
模式三:生发中心完全消失。
鉴别诊断:
1.反应性增生的病变淋巴结与AITL鉴别:
反应性增生的病变淋巴结基本结构并未被破坏,且不出现透明细胞样瘤细胞,而AITL出现淋巴结结构基本被破坏、透明细胞浸润灶的出现及不规则滤泡树突细胞增生。
2.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与AITL鉴别:
鉴别比较困难。但AITL常有独特的临床特征,明显的树突状HEV增生、出现透明细胞浸润和不规则滤泡树突网增生,且CD10、CXCL13、CD21阳性在本病中较特异。
3.霍奇金淋巴瘤与AITL鉴别:
AITL有时会出现R-S样的大细胞,但是本病中的R-S样细胞通常为EBV阳性的T细胞,并且出现透明细胞浸润、不规则的滤泡树突网增生和高内皮血管明显的树枝状增生等特征。
4.滤泡增生样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与AITL鉴别:
与AITL很难鉴别,两者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都有重叠,有人认为滤泡增生样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代表了AITL的一个特殊阶段,即肿瘤细胞局限B细胞性滤泡内,同时强表达CXCL13、PD-1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costimulatorymolecule,ICOS)。滤泡增生样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在滤泡内形成异型透明的细胞浸润灶;或在进行性转化生发中心背景下形成小的结节状浸润灶;或形成包绕增生滤泡的结节状浸润灶。
治疗和预后:AITL患者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且诊断困难,在临床上呈中-高度恶性,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30%,中位生存时间约为3年。多数患者化疗起效快,但停药后数月内很快复发,而且有感染的并发症,再次化疗困难。
截图: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