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小儿股内收肌损伤48例疗效观察
2020-8-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m.39.net/pf/a_4358150.html
医院
小儿股内收肌损伤,多见于4—12岁的儿童,我科自76年—83年采用旋转,压按、舒筋手法治疗儿童股内收肌损伤48例,疗效显著,现将手法治疗情况分析介绍如下:
48例患儿,男性38例,女性10例,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13岁,平均6岁。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个月,其中一周以内36例,占75%。
发病原因:从高处跳下、爬山、跳沟、跳绳、奔跑跌仆、打球、牵引行走以及在把尿时将幼儿大腿过度外展,都可导致这种病发生。
一、临床症状与检查
临床症状:大多在晨起或睡觉醒后出现。初期疼痛轻微,不易觉察,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腹股沟部轻度灼热、微肿和疼痛。站立、行走、下蹲困难为其特征,患肢呈屈膝内旋或外旋位。足尖踏地跛行,患肢不能外展屈髖,并有下肢缩短或延长的现象。48例患儿中,散股沟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压痛,伤肢外展屈髋活动受限。本组病例中患儿伤肢呈屈膝内旋19例,占39.6%;屈膝外旋28例,占58.3%;下蹲活动困难者28例,占58.3%;勉强可半屈半蹲者32例,占66.7%;伤肢有明显假性延长者28例,占58.3%;缩短者17例,占35.4%;另外出现假膝痛2例,占4.2%;假腹痛5例,占10.4%。
临床检查:48例患者正位屈髋试验都在正常范围,屈髋内旋受限者26例,占54.2%;屈髋外旋受限者22例,占45.8%。48例患者“4字”试验均为阳性,均有股内收肌紧张,压痛及不均匀的腹股沟周围的肿胀,但无淋巴结肿大的体征。臀后沟明显下降,下肢因外旋体位出现假性延长者3例,占6.3%,改变长度为1—4cm,平均为2.5cm。臀后沟上升或臀后沟呈平坦样,因伤肢内旋出现假性缩短者4例,占8.3%,改变长度为1~3cm,平均为1.5cm白细胞增高至—/立方毫米者5例,占10.4%。在4B例组者中,我们选择症状较重者16人进行X射线摄片检查均为阴性,排除髋关节结核,股骨无菌性坏死。同时也进行了抗“O”和血沉的检查均正常,排除风湿和化脓性炎症和结核。
二、治疗方法及效果
患儿取仰卧位,屈曲患肢,将其足跟触放于健侧直伸位膝关节上部,医者一手置于患肢部下压,使股内收肌群充分展伸,另一手拇指以指腹揉提股内收肌群,循序由上至下施治,然后使伤肢逐渐向外展施角度增大,上下顺筋推拿10次左右,一般施术10—15分钟,接着内旋屈伸伤肢和外旋屈伸伤肢各2—4次。术毕后让患儿俯卧,腰骶及臀部诸肌使用推法、按法、滚法进行治疗5—10分钟,再让患儿原来的仰卧位,伸直伤肢,医者用搓揉的手法使伤肢肌肉放松,使其受伤的股内收肌得到松弛和松解,达到舒通经络、疏通气血的目的,作为一次治疗,接着内旋屈伸患肢和外旋屈伸患肢各3次。紧接着医者用双手轻屈患肢的踝关节,进行上下抖动6—8次,达到舒展筋络,疏通气血的目的。
本组病例3天施手法治疗一次,平均三次即获全愈,最长者6次,最短者1次,局部症状严重者我们加用硫酸镁克、陈醋克热敷疗效更佳。
病例:张XX男10岁83年8月9日初诊。患儿因爬山游玩,不慎扭伤右腿3天,医院伤科进行踝关节推拿,无效,现牵掣髖关节疼痛不适,晨起加重,行走活动困难,患肢外旋、下蹲活动受限。检查:两下肢对比,患肢较健侧延长3.5cm,臀后沟下降明显,约2cm,腹股沟部肌肉紧张、压痛。屈髖内旋活动受限,“4字”试验阳性。白细胞/立方毫米,中性64%,淋巴36%。
我们按上述方法进行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两日后进行复诊。复诊见症状改善,疼痛明显减轻,下肢仅呈不明显外旋,患肢较健下肢仍长1.5cm,臀后沟已趋正常,施手法后,嘱患儿继续休息,两天后再复诊检查治疗。三诊,患儿症状消除,无任何不适感,两下肢对比等长,查白细胞恢复为/立方毫米,中性70%,淋巴30%。
三、小结
小儿股内收肌损伤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生于男性儿童,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肌肉劳损、受累和扭伤所致。即较轻微的损伤,也会出现疼痛,造成行走下蹲活动困难等临床症状。
小儿本是娇嫩肌体,肌肉筋骨极易遭受损伤,损伤后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而导致疼痛、瘸跛。我们采用手法舒展筋肌、活血散瘀,使其筋舒痛止。
患儿出现下肢延长或缩短的临床现象,其实际这不过是一种保护性姿势改变引起的假性征象而已。这种症象仅反映症状的轻重和发病时间的长短,对临床无任何诊断价值,可以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待疼痛消失后,此症随之消失。
本病所发生的假腹痛、假膝痛,是股内收肌群支配的神经刺激造成的反射痛,有的小儿不能详言其病情症状,体检又不能很好的配合,给临床诊断增加了困难,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避免发生误诊和延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