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钧教授诊治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经验

2021-7-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医案:王某某,女,32岁。初诊(年1月20日)。

2个月前体检发现右颈部肿块,无发热、咳嗽、胸痛,工作压力大,平时容易感冒,神疲乏力,梦多,饮食二便正常,患慢性咽喉炎2年。年1月20日B超:颈部多发实性占位,大者两枚,分别为10毫米×5毫米,15毫米×7毫米,炎性淋巴结肿大。触诊:右胸锁乳头肌中部后缘可及2枚肿大淋巴结,相互不粘连,约1厘米×1.2厘米,1厘米×2厘米大小,活动度差,质中,边界清楚,压痛,皮肤不红,无波动感。颌下淋巴结肿大。舌质淡红,边齿痕,舌苔薄白,脉弦细。此谓“臖核”,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慢性淋巴结炎。证属肝脾不和,痰浊蕴滞。治拟疏肝健脾、清化痰浊。

处方:柴胡9克,郁金9克,黄芩9克,天冬9克,象贝9克,玄参9克,桔梗6克,僵蚕9克,莪术30克,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9克,半夏9克,灵芝15克,仙灵脾15克,红枣15克,生甘草6克。14贴。另冲和膏外敷,每日一次。嘱畅情志,慎劳作,忌食油炸炙煿之品。

二诊(年1月30日),药后右颈部肿块缩小,咽炎不适也有好转,舌苔薄白脉细,再拟前法,内服前方加莱菔子9克、香附9克,14贴。

随访:1个半月后,手检颈部肿块消失,疲乏感也有减轻。

按语:淋巴结炎是致病菌从皮肤、黏膜或其他感染性病灶处侵入,经组织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进而累及所属淋巴结导致的淋巴结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起病急,常伴发热,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通过及时治疗红可消退,如病情加重可发展成脓肿,伴有全身感染症状。慢性淋巴结炎病程长,症状轻,淋巴结较硬,可活动,压痛不明显,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淋巴结炎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其中颈部为常见的易发部位之一。中医将颈部急性淋巴结炎称为“颈痈”,也称“痰毒”;将颈部慢性淋巴结炎归属于“臖核”范畴。颈部结核成串、累累如贯珠状者中医称之为“瘰疬”,大致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如确诊为淋巴结核则需抗结核治疗。

唐汉钧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郁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肝郁痰凝,迁延难愈,遗留局部肿块,成为慢性淋巴结炎(核)。此时肿痛虽不甚剧,然因病灶位于颈部,阻碍气血流通,影响经络运行,患者常有颈部隐痛或胀痛不适之感,又常因内热上攻或复感外邪,导致局部肿痛加剧,反复不愈,使患者痛苦不堪。对于慢性颈淋巴结炎患者,首先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检查方法排除肿瘤性、结核性病变,再图论治,以免延误病情。慢性颈淋巴结炎的病机为痰瘀互结,因此唐汉钧教授在治疗时疏肝健脾,软坚化痰,佐以活血,使痰浊速消。

唐汉钧教授对于颈部淋巴结肿大,重视阴证阳证之辨治。急性淋巴结炎红肿热痛属阳证,多因风温痰热而发,当以疏风清热、化痰消肿为治。选用荆芥、防风、黄芩、银花、连翘、牛蒡子、僵蚕、象贝、全瓜篓、夏枯草、制半夏等。有不少患者在使用抗菌素治疗后,湿痰郁滞形成僵肿,出现迁延、亚急性表现,此时虽仍属阳证,但却有气血、湿痰阻滞的半阴半阳征象,拟加用柴胡、陈皮、制半夏、桃仁、赤芍、莪术、三七等行气活血之品。唐汉钧教授认为,颈项部淋巴结结核(瘰疬),起病慢,三五堆叠或窜生,属阴证。病灶虽在浅表,而病源则在肝脾与肺肾。多因肝郁脾虚,痰湿内生,日久阴虚痰凝,伤及肺肾,其治当需虚实兼顾。由于病程久长,临床多见肝脾、肺背与虚痰、邪浊诸证错杂,增加辨治难度,因此辨证用药更需精细,方可收效。临床常以丹栀逍遥散、二陈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左归丸、右归丸加减。近年淋巴瘤亦多见,当拟益气健脾、养荣化痰为治,在八珍、二仙基础上可加用猫爪草、山慈菇、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莪术等。

专家简介

唐汉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中医院终身教授,师承沪上中医外科名家顾伯华先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为全国第三、四、五、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上海中医药报《唐汉钧教授诊治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唐汉钧工作室。☆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jbzd/12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