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多例儿童感染新冠后死亡,是新冠导致川

2021-7-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前情摘要:为何美国的疫情预测数据总是出错?(点击阅读:美国到底会死多少人?英美的数据预测为何会失灵?)

新冠疫情在地球上已经肆虐了几个月,但这个病毒似乎总在用各种方式突破我们原本对它的认知。比如在我们的印象中,新冠病毒虽然会感染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但造成重症和死亡的,主要是老年人和有慢性疾病健康问题的人群;年轻人,尤其是儿童,不太可能因为感染病毒而重症和死亡。前段时间,虽然也有儿童感染新冠死亡,但也是原本就有比较严重健康问题的案例。

但最近在欧美接连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心的变化:一些儿童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出现严重的炎症症状。前几周,欧洲报道过类似的病例,当时国内媒体和自媒体,用“新冠会导致川崎病”为标题出过一批文章报道。

而纽约出现了更严重的情况,已经有3名儿童因为类似问题死亡,目前证实有同样情况就医的儿童达到了73名。

在这些新闻中,也频繁出现了川崎病(KawasakiDisease)的名字。川崎病本来就是让中国家长担心的话题,想必这个新闻引发的恐慌不会少。

那怎么看呢?目前的情况证明了新冠病毒导致川崎病么?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不是火锅蘸料,是日本的一个地名。而川崎病就是因为年代在日本被发现而命名。这种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在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亚裔人群中的发病率相对高一些,但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种族中都有出现。一般来说,不同国家,几百个到几千个儿童中,会有一个川崎病患儿出现。

川崎病是一种严重且有可能存在极大风险的疾病,但和其他大部分儿童疾病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我们还没能找到川崎病的病因。

如果要描述川崎病,一般会说:这是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是持续超过5天的高热,使用抗生素没有效果。在诊断患儿是否是川崎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发烧的情况。同时也要必须有其他症状——对于典型的川崎病,还会伴随以下症状中的4种以上:

1,某些部位或全身出现皮疹,尤其是以6个月以下的孩子。

,手掌、脚掌明显的红肿,可能会有手脚指端脱皮。

3,嘴唇红肿、皲裂、疼痛,或舌头呈草莓色的鲜红隆起。

4,眼睛酸痛、发炎,巩膜发红。

5,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一侧。

6,烦躁或倦怠。患有川崎病的孩子往往比平时更加烦躁不安无精打采。可能抱怨说自己的肚子疼、头疼或者关节疼。

川崎病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引起比较严重的血管疾病,并可能导致致命风险。如果及时确诊之后,可以通过免疫球蛋白以及阿司匹林来进行治疗。昨天有一位读者问到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问题:因为我们也好,其他科普媒体也好,都说过很多次,因为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有可能会导致一种叫瑞氏综合征的严重疾病,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用阿司匹林给孩子退烧的。

但在川崎病的情况下,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血液中出现凝块损伤血管,在医院治疗中,这个的“利”要大于可能导致瑞氏综合征的“弊”。因此这种使用是合理的。

不过关于川崎病,必须提出来加粗加黑的关键字,就是“病因不明”。这个可能是目前对川崎病一个甲子的研究下来,最重要的一个共同认知之一。

这也就是说,目前的科学临床研究中,还没有找到川崎病的具体病因。所以我们如果在各个坊间传闻,或者网上帖子中,看到“xx导致川崎病”,就可以马上反应出来:这个没科学根据。

那新冠病毒和川崎病这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虽然在新闻中提到了很多次川崎病,但其实欧美媒体和官方在提到川崎病时候,前面往往有一个限定词“similartoKawasakidisease”(和川崎病相似)。

而实际上目前正式称呼这个疾病的方法是“PediatricMulti-SystemInflammatorySyndrome"也就是小儿多系统炎性综合征。也就是说,目前仅仅能确认的是:这种疾病是一种表现为多个系统出现炎症的疾病。

因为在欧美出现的这一批同样症状的小朋友,检测发现都感染了或感染过新冠病毒,因此很大可能性,这个疾病是由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

但虽然这些患儿的症状和川崎病相似,但目前还不能说就是川崎病。一方面因为两者还是有一些差异,比如欧美出现的患儿年龄分布和川崎病并不算一致。另一方面有相似症状的还有其他疾病,比如在纽约州长库莫的发布会,还提到了另外一种疾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ToxicShockSyndrome)。这种疾病主要认为由细菌毒素引起的急性疾病症状同此次新冠患儿或者川崎病都很像,多见于月经期妇女。

目前新冠引发的这种儿童严重炎症,需要我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jbzd/12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