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Tldquo浙二模式rdquo

2021-8-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专栏背景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是诊断和治疗复杂、疑难、急危重症患者的发展趋势,具有传统单学科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弥补了知识单一的局限性,高效整合医疗资源,起到优势互补、激发创新、促进多学科协同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作用。近年来,MDT医院遍地开花,虽然组织形式、开展病种各有不同,医院还是从MDT模式中尝到了甜头。

浙江大医院率先在国内成立大肠癌MDT团队,其人员架构包括肿瘤外科(结直肠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肝胆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十余年来,该团队坚持每周进行MDT讨论,对肠癌肝转移、中低位直肠癌、T4期结肠癌、肠癌术后初次复发以及主管医师认为需要MDT的患者常规进行讨论,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改善和优化MDT流程,最终实现了享誉全国的“浙二模式”。

为更好的加强MDT治疗模式在结直肠肿瘤领域的推广,促进与其他国内知名团队交流,造福更多结直肠癌患者,浙江大医院大肠癌MDT团队与“医路有伴”倾力打造了结直肠癌MDT品牌专栏——“浙医二院大肠癌精品秀”。

本期导读

本期专栏视频,小伴为您推荐浙江大医院大肠癌MDT团队成员,肿瘤内科袁瑛教授的MDT讨论病例:晚期直肠癌案例。

该案例为67岁的晚期直肠癌女性患者。

第一次MDT讨论诊断为直肠癌、肠结核、腹膜后淋巴结结核、肺结核高度可疑,行直肠新辅助放疗及四联抗结核强化治疗。放疗结束后,患者肿瘤较前明显退缩。但肝内出现新发病灶,及升结肠、横结肠炎症性肠病范围较前增大。

故第二次MDT讨论以肝新发病灶,肺新发病灶不排除转移可能,建议行卡培他滨单药化疗,并延长四联抗结核强化治疗2-3个月。待患者肝转移灶基本消失,抗结核四联治疗结束后,行直肠癌根治术+末端小肠部分切除+末端小肠造瘘术。术后双药抗结核巩固治疗,并继续卡培他滨化疗3次。

术后化疗结束5个月后,患者原肝Ⅴ、Ⅶ段转移灶较前增大,考虑复发。第三次MDT讨论评估,建议RFA,并继续抗结核两药巩固治疗。射频治疗后肝Ⅴ、Ⅶ段改变,未见明显肿瘤存活。

术后化疗结束9个月,肝射频后4个月,患者出现肝脏,脊椎多处转移,且患者不希望全身治疗,倾向于局部治疗,医院行姑息治疗。

这个病例的特点和难点是直肠癌合并结核。合并结核是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因素。虽然结直肠癌的诊疗愈发规范成熟,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前瞻性研究证据,大多数肿瘤科医生面对合并结核时常常不清楚如何规划肿瘤和结核的治疗。这个病例的诊疗过程反映了目前结直肠癌合并结核的治疗困境以及肿瘤团队和呼吸科医生的协作过程,为类似病例的处理提供了借鉴经验。

欲了解本案详细MDT讨论及诊疗过程,欢迎观看本期“浙医二院大肠癌精品秀-MDT诊疗实例”专栏——袁瑛教授:晚期直肠癌案例。

专家介绍

袁瑛教授

浙江大医院肿瘤内科科副主任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实用肿瘤杂志》常务副主编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遗传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转移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理事

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癌肿瘤遗传专委会主任委员

卫计委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小组专家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jbzd/12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