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嵩讲堂绒毛膜癌是否只能发生于女性

2020-11-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 http://pf.39.net/bdfyy/bdfzj/

导读与病史简介

继上一期讲座:张嵩讲堂

转移性钙化,肺部影像不容忽视本期张嵩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分享啦!病史简要:男,20岁。咳嗽、咳痰、咯血伴发热、胸闷2周。病人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咳白粘痰,咯少量鲜血,伴发热,体温最高39℃,并有胸闷、胸痛。胸部CT:前纵隔巨大肿块,中心密度较低,周边部分明显强化,边界不清;双肺弥漫分布类圆形结节,边缘强化;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4)。诊断:纵隔绒毛膜癌并肺内转移诊断依据:20岁男性,胸部CT示病变位于前上纵隔,向两侧侵袭,对临近组织以推压为主,临近胸膜无明显累及,纵隔淋巴结无明显肿大,肺内转移明显。该影像主要是胸腺瘤、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的鉴别。胸腺瘤病人多大于40岁,小于40岁的病人非常少见;病变多偏向一侧,易侵及邻近胸膜,而肺内转移少见;本例病人年龄和影像均不支持该诊断。淋巴瘤易肺内转移,对心脏和大血管以推压、移位为主,本例较符合。但前纵隔淋巴瘤肿块周围多有大小不等的淋巴结,与肿块融合或孤立存在,多数在其余纵隔部位、肺门、腋窝或颈部见到增大的淋巴结,本例纵隔、腋窝无明显肿大淋巴结,病变边界清晰,无明显融合趋势,不符合淋巴瘤诊断。病人年龄较轻,肺内转移,更需考虑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可能。精原细胞瘤密度多均匀,坏死不明显,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本例不符合。胚胎癌、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细胞癌均较少见,胚胎癌尤其少见,影像无明显特异性,暂不考虑。卵黄囊瘤和绒毛膜癌均可明显坏死囊变,且较易早期肺内转移,该例转移灶亦坏死明显,边缘可见明显强化,更支持绒毛膜癌诊断。病人入院查体:体温38.5℃,精神不振,口唇轻度紫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腹、生殖系统、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7.32×/L,N75.8%,血红蛋白g/L;尿常规:红细胞5.5/HPF(非均一性),蛋白1+;肿瘤标志物:CA12-5:56.03U/mL(正常值0-39),CYFRA21-1:50.77ng/mL(正常值1-3.3),NSE:19.93ng/mL(正常值0-16.3)均明显升高,CEA,CA19-9正常;凝血五项:D二聚体ug/L,纤维蛋白原4.57g/L;肝功生化正常。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及腹膜后无异常;双侧乳头深部均探及腺体回声;双侧睾丸略小、边界清晰、回声均匀。病人B超提示男性乳房发育、睾丸偏小,提示可能存在性激素分泌异常,故行相关检查。血hCG:50万mIU/ml,雌二醇:pg/ml,泌乳素:65.64ng/ml,血AFP:.9ng/ml。病人AFP升高幅度较低而HCG升高幅度较高,故首先考虑绒毛膜癌可能。由于绒毛膜癌本身能够分泌hCG,可使男性乳腺发育,睾丸萎缩,故本例首先考虑绒毛膜癌。病人病情进展迅速,咳嗽、咳痰、胸闷、憋气进行性加重,且痰中带血量增多,反复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病人入院后2天出现肉眼血尿,考虑出现肾脏转移。行经皮引导下纵隔肿块穿刺,穿刺结果送检均为出血坏死物,另见少许角化物。第二次行B超引导下纵隔及肺内转移性肿块双部位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纵隔绒毛膜上皮癌,广泛坏死,肺组织内查见肿瘤;免疫组化:hCG(+),AFP(-),CEA(-),CK(+)。最终确诊为纵隔原发性绒毛膜上皮癌并肺、肾广泛转移。行EMA-CO方案抢救性化疗,化疗期间病人病情持续恶化,脉氧进行性下降至60%-30%,胸闷喘憋明显,咳嗽剧烈,痰中带血量增多,于化疗第4天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随访病人死亡,病程约70天。

总结: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是起源于胚胎滋养层细胞的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可分为原发性绒毛膜癌(非妊娠性绒毛膜癌)与继发性绒毛膜癌(妊娠性绒毛膜癌)。

妊娠性绒毛膜癌绝大多数与妊娠有关,约50%继发于葡萄胎,25%继发于自然流产,20%发生于正常分娩,5%发生于早产和异位妊娠,以30岁左右青年女性多见。妊娠性绒毛膜癌恶性程度高,发病早期即可发生广泛的血行播散转移。其中80%发生肺转移。

原发性绒毛膜癌与妊娠无关,可发生于未婚女性或年轻男性,是胚胎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原发性绒毛膜癌男女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少年或儿童。部位多位于性腺,睾丸绒毛膜癌发病年龄平均为26岁,卵巢绒毛膜癌病人平均年龄32岁。性腺外多沿身体中轴线分布,如纵隔、脑松果体、肺、腹膜后、肝脏、胆囊、泌尿道、食管、胃、空肠、结肠、乳腺和腹股沟汗腺等。

男性绒毛膜癌的发病部位依据其发病率的高低依次为睾丸、纵隔、松果体、消化道、肺、腹膜后。单纯纵隔绒毛膜癌极其罕见,不发生在儿童。纵隔GCT中,单纯绒毛膜癌仅占2.5%-5%;在纵隔恶性非精原细胞瘤型GCT中占9%,在非畸胎瘤型GCT中占4.3%。绒毛膜癌常与其他恶性肿瘤同时存在,如各种畸胎瘤、无性细胞瘤或精原细胞瘤等。

纵隔原发性绒毛膜癌病人几乎均为男性,好发于20-40岁。大多数为前纵隔巨大肿物,部分可发生于后纵隔。纵隔绒毛膜癌易侵及血管,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最常累及的器官为肺。

患者多以原发部位或肺部转移症状就诊,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咳嗽、胸痛、胸闷、气促、发热、咯血等,还有其他恶性肿瘤的非特异症状如体重减轻、乏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表现出纵隔肿瘤的压迫症状,主要为上腔静脉阻塞,即颜面部、颈部、躯干上部即双上肢水肿,颈静脉充盈,胸部及上腹部浅表静脉曲张等。

由于血清β-hCG水平升高,部分病人会出现继发性激素变化,可表现为男性乳腺发育、睾丸萎缩、性

欲减退等。患者血、尿β-hCG升高是特异性最强的实验室检查。

纵隔绒毛膜癌常表现为前纵隔内体积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可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根据内部成分的不同,密度常不均匀,可见出血坏死,亦可见脂肪或钙化。肿瘤增强后出现不均匀延迟强化,并见条状异常强化小血管影,提示肿瘤血供丰富(图1-8)。

图1-8男,12岁。右侧胸背部疼痛1周,咳血3天。β-hCGmIU/ml。前纵隔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5.5cm×9.2cm,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向后侵及心包。纵隔内气管前腔静脉后、主肺动脉窗区可见肿大淋巴结,大者直径约1.1cm。双肺野示多发结节灶,大者约1.5cm×2.4cm,不均匀强化。右侧胸腔及心包腔内可见少许液性密度影。

纵隔绒毛膜癌是质软、伴有广泛出血和坏死的巨大肿瘤。镜下瘤组织由细胞滋养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中间型滋养细胞排列成不同的结构,巢状、条索状和片状,无胎盘绒毛结构。合体滋养细胞似「帽带」围绕细胞滋养细胞的周围,间质可见纤维素聚集。

绒毛膜癌具有较强的侵蚀血管的能力,瘤组织内有丰富的血窦、大片出血区及假绒毛结节是其特点。免疫组化常表现为β-hCG阳性(特别是合体滋养层细胞),CK阳性,PLAP及EMA约半数阳性。

 

原发性绒毛膜癌手术治疗是必要手段。但往往因瘤体大、肿瘤活性高、转移和侵犯部位广泛,早期手术完全切除困难。手术也有可能促进血行转移,甚至导致术后病情急剧恶化。故主张术前经多疗程化疗,待血清hCG接近正常、肿瘤负荷明显减少时再行根治性手术,可降低复发。对化疗多个疗程后仍持续存在的局限、孤立的转移灶(如肺、脑等)行病灶切除,可获得缓解甚至痊愈。

化疗应以顺铂为基础,对不伴有其他成分的单纯性绒毛膜癌采用以放线菌D、依托泊苷、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药和5-氟尿嘧啶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合并有GCT成分者多采用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PVB方案);合并有腺癌成分者可加用丝裂霉素。近年多用BEP(顺铂、依托泊苷和博来霉素)方案代替PVB方案,以减少神经毒性并增加反应率。出现脑部、肺部等转移者还应联合放疗。

 

血清hCG可作为诊断、疗效评定、随访及预后判断的标志物。由于纵隔绒毛膜癌具有高度侵袭性,且确诊困难,一旦延误诊断,往往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机。Yokoi等综合文献分析男性原发性绒毛膜癌的平均生存时间仅7.7个月,1月内死亡率达23.8%。

原发于男性纵隔的绒毛膜癌非常罕见,多以原因不明的刺激性干咳、胸痛、发热、或痰中带血为主要临床症状,年龄通常在20-30岁之间,文献报道的最小年龄仅13岁,最大的72岁。

组织学上绒毛膜癌本身无血管和间质,也没有固有的肿瘤血管,只有滋养细胞、血块及凝固性坏死组织物构成的坏死灶。癌细胞浸入邻近组织血管引起出血,所以在肿瘤生长部位的共同特点是局部出血。故第一次穿刺送检均为出血坏死物并不能除外该诊断。

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均可发生破裂出血,具有相对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由于肿瘤本身能够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故可使男性乳腺发育,睾丸萎缩。

原发性绒毛膜癌病人血、尿β-HCG明显升高,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其滴度和肿瘤负荷有关,可作为诊断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β-HCG测定及动态观察,并及时行活检可明确诊断。本例病人,应用高危绒毛膜癌首选化疗方案(EMA-CO)行抢救性化疗,终因病情进行性加重,呼吸衰竭,无法耐受而终止治疗。

男性绒毛膜癌虽然化疗效果明显,但往往错过早期最佳化疗时机,且复发较快,发展快,预后很差,一般在发现后6-12个月内死亡。

作者:张嵩

编辑:胡青牛

责任编辑:晓倩

题图:站酷海洛

插图来源:作者提供

投稿及转载:penglong_medical

hotmail.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yyzn/11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