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疾病超声诊断52病例分析
2021-3-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史
患者,女性,55岁,因“咳嗽、咳痰半年,呼吸困难伴胸痛3周”就诊。体格检查:T:36.2℃,无皮疹,左颈部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无压痛,活动度稍差,质地硬,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闻及少量湿啰音,肝脾肋下未触及。辅助检查:胸部CT示双侧肺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SACE:74.8U/L。灰阶及多普勒超声
左侧颈部探及多发淋巴结增大,较大的位于IV区,大小约1.5cm×0.7cm,包膜完整,形态不规则,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条索状回声,淋巴门受压偏心、呈线状,CDFI示内部彩色血流信号不丰富。
左颈部多发淋巴结增大,形态不规则,淋巴门受压
CDFI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不丰富
超声弹性成像
淋巴结内蓝绿相间,2级。
弹性成像示淋巴结内蓝绿相间,2级
超声造影
团注造影剂后,左侧颈部淋巴结13s开始增强,从周边开始增强,16s内部不均匀增强,可见不规则低增强及无增强区,20s增强达峰,增强范围较灰阶图无明显变化,24s造影剂廓清,轮廓可见,42s~69s造影剂廓清明显,轮廓不清(图11-0-1D~I)。周围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皮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不清,超声造影80s淋巴结内不均匀低增强,92s不均匀低增强。
注射超声造影剂后13s淋巴结开始增强
16s淋巴结内部不均匀增强(箭头)
20s造影剂增强达峰,呈不均匀增强,可见不规则低增强及无增强区,淋巴结增强范围与灰阶超声所见无明显变化
24s造影剂廓清,轮廓可见
69s造影剂廓清明显,轮廓不清
80s及92s周围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皮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不清
超声提示
左侧颈部淋巴结增大,结构异常,结合病史首先考虑淋巴结结节病,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术(箭头所示为穿刺针尖)
病理结果
结节病。
分析淋巴结增大且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条索状回声,淋巴门受压偏心、呈线状,CDFI示内部血流信号不丰富;弹性成像2级,超声造影示内部不均匀增强,见不规则低增强及无增强区,其中无增强区与弹性成像中质地较软的区域相符合,提示淋巴结结构异常。结合病史患者为女性,年龄大于40岁,胸部CT示双侧肺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而肺部无占位,首先考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淋巴瘤常为极低回声,虽也可出现条索样、网格样强回声,但超声造影常表现为均匀高增强,此患者淋巴结不均匀高增强,故结节病不能排除,诊断需行活检病理证实。
知识点回顾
结节病(sarcoidosis)首先由Besniers在年报道,是一种慢性、良性、肉芽肿性疾病,可侵犯多系统或器官。结节病病因不明,细胞免疫功能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好发于淋巴结、肺、眼及皮肤,临床诊断困难。
结节病典型病理特征为非干酪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肉芽肿中心部分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化而来的类上皮细胞,其中散在分布CD4+淋巴细胞及成熟的巨噬细胞,肉芽肿周围可见CD4+及CD8+淋巴细胞浸润,偶见小灶性纤维素性坏死,但不发生干酪样坏死。在肉芽肿的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内,可见包涵体如苏曼(Schaumann)小体以及星状小体,随疾病进展,肉芽肿可自行消退或形成纤维化。
本病的发病率存在着地区和种族差异,多见于20~4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有发热、关节痛、厌食、体重减轻、干咳、呼吸困难以及斑点或丘疹样皮疹等。其中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测定作为结节病的辅助诊断和活动性判定指标,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结节病以肺部和纵隔淋巴结受累多见,浅表淋巴结累及相对少见,最常见于颈部,特别是颈后三角区、胸骨上窝及锁骨上窝,也常见于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多质硬,可活动,不融合,常不与周围组织粘连,较少发生钙化。
1.淋巴结增大以多发为主,多呈类圆形,形态可不规则,L/S<2多见。
2.淋巴结包膜完整,极少发生破溃及形成窦道。
3.皮质增厚,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可出现条索样回声。淋巴结内较少出现钙化及液化,淋巴门可受压偏心、呈线状、点状或消失。
4.多普勒超声:淋巴结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多丰富,呈淋巴门型血供,少部分可呈乏血供型。可测得动静脉血流频谱,动脉阻力指数较低。
5.超声造影:以不均匀增强多见,增强模式多呈非向心性高增强,当淋巴结内出现坏死时可见无增强区。
内容摘自《浅表淋巴疾病超声诊断》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年4月出版发行
编委简介:张林,主治医师,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医院(医院)超声诊断介入治疗科肌骨组组长,从事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工作10余年,擅长腹部、浅表器官、周围血管的疑难疾病超声诊断及介入,特别是在肌骨、周围神经及结核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