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治癌医案一

2021-1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酒渣鼻哪个医院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8818.html

1.腮腺癌

王某,女,50岁,工人。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年患左腮腺癌,医院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后1年余,左腮部又发现2cmx2.5cm大小肿块,质地偏硬,有胀感,无疼痛,面、足浮肿,口干,血沉26mm/h。医院复查,诊为复发。患者心情极为紧张,不愿再次手术,要求中医治疗。诊:左腮部肿明显,面足浮肿,左腮酸胀,咀嚼尤甚,疲乏,纳不振,苔黄而薄腻,脉濡。查血象: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80x10’/L,白细胞8.9x10’/L,中性分叶0.78,血沉32mm/h。正虚邪实,热毒内蕴。治拟扶正祛邪,清热解毒。

北沙参20克,西洋参3克(另煎),黄芪18克,生地黄18克,藤梨根20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苦丁茶12克,夏枯草15克,冬瓜皮30克,薏苡仁60克(另煮熟服食),地骷髅15克。

年11月12日复诊:上药服21剂,左腮及面颊部牵掣、酸胀消失,面浮肿、口干等减轻,左腮肿块、颈淋巴结肿有所缩小。上方加赤茯苓15克。

11月26日复诊:症情稳定,面足浮肿消退,颈淋巴结肿消失,左腮肿块明显缩小。血象:白细胞5.1xl0’/L,血红蛋白g/L,血小板xl0’/L,中性0.67,血沉22mm/h,体力渐见恢复,纳食正常。上方去地骷髅、冬瓜皮,改银花为忍冬藤,加半枝莲15克。

年2月15日复诊:左腮肿块缩小至0.5c㎡大小,余症已愈。血象均在正常范围。续以上方进出调治1年余,诸症悉愈,血象及CT等复查,均正常无殊。其仍间断服药,追访至今稳好康复。

按:腮腺癌是发生于腮腺的恶性肿瘤,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与病毒或感染有关。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辅助放射治疗。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腮疮”、“流痰”等范畴。其发病多因正气内虚,热毒内蕴,气滞血瘀,痰湿积聚所致。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本例手术后仍复发,正气日亏,邪毒内留,当扶正祛邪。方以西洋参、北沙参、生地黄、黄芪等益阴补气以扶正固本,增其抗病能力;用七叶一技花、藤梨根、白花蛇舌草、银花、连翘、苦丁茶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祛邪抗癌。经治1年,诸症消失,续服2年,至今稳好。

2.扁桃体癌

宓某,女,44岁,工人。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年初患扁桃体癌,医院作放射治疗。4个月后,扁桃体两侧又见复发灶,吞咽感隐痛。医院要其继续作放射治疗。患者不愿再作放疗,要求中医治疗。诊时咽部肿痛,口干燥,咳嗽,汗多,寐差,头晕,苔薄,舌质红,脉濡。血象检查:血红蛋白85g/L,白细胞3.2x10’/L,血小板x10’/L。正气内虚,痰火毒邪内蕴。予扶正祛邪,益阴清热解毒。

西洋参3克(另煎),生地黄18克,玄参18克,川石斛15克,黄芪20克,绞股蓝60克,七叶一枝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夏枯草15克,山豆根9克,连翘12克,薏苡仁60克(另煮熟,每日空腹服)。

9月27日复诊:上药连服14剂,咽红肿、吞咽时感隐痛、口干、咳嗽等症状感明显减轻,上方加半枝莲15克。

10月27日复诊:上方自感有效,连服30剂,咽喉红肿、吞咽时痛、口干、咳嗽、多汗等基本消失,寐渐安,精神大振,纳食、二便正常(血象检查:血红蛋白g/L,白细胞4.5×10’/L,血小板×10’/L,血沉15mm/h),效不改方,原剂再进。

12月12日复诊:诸症消失,喉镜检查,两侧扁桃体未见异常,血象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体力恢复较好。上方略作加减续服,以期巩固。

年5月15日复诊:病情控制、稳好,血象及喉镜等检查,均示正常。后继续服药,一切稳好,遂于年2月上班工作。至年底停服,追访至今,康复稳好。其间经多次复查,未见异殊,均属正常。

按:扁桃体癌是发生在扁桃体的恶性肿瘤。现代医学目前对本病的发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吸烟、接触有害粉尘及口腔卫生欠佳有关。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和化学治疗。其发病机理,中医学认为系正气内虚,痰火邪毒内结于咽喉所致。本例患者虽经西医放疗,但癌肿末消而复发。此正气日趋虚衰,邪毒仍内蕴于咽喉所致。故何任教授认为宜扶正祛邪,解毒抗瘤为大法。方中西洋参、生地黄、玄参、川石斛、黄芪等滋阴生律,补气益血以扶正固本;七叶一枝花、山豆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连翅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以祛邪抗癌。本标兼顾,终使复发之症得以治愈。

3.喉癌

李某,女,49岁,工人,年7月15日初诊。患者因声音嘶哑2年进行性加重3月,医院检查确诊为:声门型喉癌。住医院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2月,声音仍嘶哑,语声低,咽痛痒明显。作喉镜复检:声门处有肉芽样肿物2个,疑为复发病灶。右颌下淋巴结肿,伴右臂作痛。拒绝再次手术,前来我处诊治。喉痛,淋巴结痛,咽喉部有异物梗阻感,声低,音嘶哑,时有咳呛,倦乏,苔白,舌红,脉细弱。为正气不足,阴液亏虚,痰火邪毒结聚喉部所致。治则为扶正祛邪,予清热解毒,利喉消肿。

北沙参20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桔梗6克,蒲公英30克,蝉衣9克,苦丁茶15克,七叶一枝花15克,半枝莲15克。

7月22日二诊:服药7剂,咽喉痛痒、右肩痛、喉呛等减轻,上方加白花蛇舌草15克。

9月12日复诊:服药后自感效果较明显,连服45剂,音嘶哑有好转,咽喉痛痒、喉间有异物梗阻感均明显改善,右颌下淋巴结肿明显缩小,饮食正常,二便调畅,精神大振。原方续服。

11月25日复诊:诸症基本消失,喉镜复查喉肉芽样肿物明显缩小,身体恢复较好。继予上方作加减调治,半年后体征消失。经喉镜等复查,喉间肉芽样两肿物消失,其他检查均正常,未见异殊。病得治愈。为巩固疗效,现仍坚持服药。

按: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并呈进行性加重,咽喉部有异物感,吞咽不适,咽下疼痛或伴有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严重时有呼吸困难及颈部肿块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不明,一般可能与吸烟、接触有害粉尘、口腔卫生不佳、维生素D代谢失调、内分泌失调及放射或病毒等因素有关。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放疗或手术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喉疳”、“喉菌”等范畴。其发病多因情志不畅,忧思郁怒,肝肾不足.或阴虚阳亢,痰火蕴结,日积久聚喉部而成。治疗多从清热解毒与补益正气并重着手。本案喉癌手术后复发,且症状未减,病属正气已伤,邪毒留聚,阴津不足,痰火蕴结。治当扶正祛邪,益阴泄火与解毒消肿并用。故方用北沙参、玄参、麦冬、川石斛、黄芪等益气滋阴以扶正;用连翘、银花、苦丁茶、蒲公英、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以祛邪毒。辨证确切,治法正确,用药得当,疗效显然。

4.纵隔淋巴肉瘤

朱某,女,38岁,某百货商厦职工,年3月9日初诊。患者因右腋下淋巴结肿大4月,伴右胸胁外侧刺痛1月,于年10月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纵隔恶性淋巴瘤,即医院作手术治疗,手术后又进行4次化疗。年初作CT等复查,仍见病灶。患者要求中医治疗。右胸侧时有针刺样痛,右颈侧有一1.5cmx1.5cm的淋巴结肿,腰背牵掣,疲乏,面色萎黄,苔薄白略腻,脉虚。正虚邪毒内着。治拟扶正固本,祛邪抗瘤。

西洋参3克(另煎),黄芪20克,绞股蓝18克,猪苓15克,七叶一枝花18克,白花蛇舌草15克,瓜蒌仁12克(杵),蒲公英30克,威灵仙15克,猫人参30克,延胡12克,薏苡仁60克(每日另煮空腹连渣服食)。

3月22日复诊:上药服14剂,右胸侧刺痛及腰背部牵掣明显减轻,纳食常,疲乏仍见,苔薄,脉濡。原方加枸杞子20克,女贞子15克。

4月9日复诊:右胸侧刺痛腰背牵掣基本消失,右颈淋巴结肿缩小,面色有好转,体力有所恢复(血象检查:白细胞3.8×10’/L,血红蛋白g/L,血小板×10’/L,中性分叶0.70),饮食、二便基本正常。上方去延胡,西洋参改用北沙参。

7月27日复诊:上方服用3月,体征消失,体力恢复良好。7月15日经CT等复查,病灶消失,无异殊。后续以上方加减调治年余,稳定巩固,经CT等2次复查,均正常。患者于年7月初上班工作,追访至今,康复如前。

按:恶性淋巴瘤,其发病机理可能与病毒、机体免疫功能损害、长期慢性感染及某些物理化学物质的长期刺激等因素有关,属于中医学“恶核”、“瘰病”等范畴。中医认为与邪毒内结,或风热血燥痰凝及气滞血痃,积而成结,日久正气虚亏而发有关。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手术或放疗、化疗。而中医则多以扶正祛邪,消肿解毒,散结抗癌为主。

本例案纵隔恶性淋巴瘤,经手术及化疗后病灶未消失,要求中医治疗。何任教授对此类手术,或放疗、化疗后病灶未除,症状仍存的癌症患者,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治。扶正以固其本元,提高其抗病能力。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配用祛邪抗瘤之品,此乃治疗肿瘤之大法和根本。故方用西洋参、黄芪、枸杞子、女贞子、薏苡仁等滋阴补益气血之品,以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佐以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猫人参、威灵仙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以祛邪抗肿瘤,合而成方,加减出入,共奏扶正祛邪,固本抗瘤之功效。服用4月,病灶消失,续服1年,康复而上班工作。

5.乳腺癌

王某,女,42岁,教师。年9月5日初诊。患者于年12月因患左侧乳腺癌医院作手术切除并作附近淋巴清扫。术后4月余,腋下发现2粒肿块,按之痛,左乳有4—5个粒肿,左颈侧有1个2.5cm大小肿块。精神紧张,前来诊治。诊时,其颈部、腋下、右乳肿块,质地硬,按之痛。寐差,疲乏,背、肩尖作痛,面色萎黄,苔薄,舌黯,脉细。诊为正气虚弱,邪毒内留。治宜扶正祛邪,消肿散结。

党参15克,黄芪15克,藤梨根30克,七叶一枝花18克.蒲公英30克,青橘叶20克,王不留行12克,郁金9克,薏苡仁60克〔另煮成粥状空腹服食),延胡12克。

10月10日复诊:上药连服21剂,腋下、右乳肿块有所缩小,痛亦有减轻。原方再服。

11月14日复诊:药后腋下、颈部及右乳肿块缩小较明显,疼痛消失,按之活动,精神渐振,夜寐亦渐安。上方去延胡,加天冬20克。续服。

年5月8日复诊:右乳及腋下肿块消失,左颈部肿块已缩小至黄豆大小,体力基本恢复。经胸部x线拍片、CT等复查,未见异殊。后以上方略作加减,调治近年,颈部肿块消失,余均正常。为巩固疗效,仍嘱坚持服药,经多次胸部x线及CT等复查均示正常。遂于年6月初,上班恢复工作。追访至今,康复稳好。

按: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乳房肿块,肿块部位以乳房处上方较常见,质地坚硬,边界不清,绝大多数为单发,如侵及皮肤、则乳房外形改变,皮肤变粗,增厚,呈橘皮样,乳头内缩,或乳头血性渗液,癌性湿疹等改变。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慢性刺激等有关。或与过食高脂肪饮食,甲状腺机能减迟,哺乳少,婚后未育等因素有关。

本病属中医学之“乳岩”、“乳石痈”等范畴。其发病多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因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凝,经络阻塞,瘀结乳中所致。而本案例手术后,正气已亏虚,邪毒末消尽,滞留而复发。对此,中医治疗宜扶正祛邪并适时随证加减。故方用党参、黄芪、玄参等,益气滋阴以扶正固本;用山慈菇、半枝莲、七叶一枝花、夏枯草、藤梨根、蒲公英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祛邪抗癌。在临诊中,何任教授常以上方加减治疗乳腺癌,经治者数以百计,多获良好效果。

6.胆囊癌慢性肝浸润

沈某,男,45岁,职工,年6月6日初诊。患者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4月,伴恶心、呕吐、发热,于年4月13医院检查、治疗。经B超、CT等检查,初诊为肝癌晚期。半月后在硬麻下作剖腹探查,确诊为胆囊癌晚期肝浸润(癌肿12㎝x10㎝)。并认为已无法医治,未作切除手术,缝合后4医院,检查结果完全一样。亦认为晚矣,无法医治。并预言只能存活20天左右。患者与其家属深感绝望,回家准备后事。无奈中其在杭的亲戚在朋友介绍下,怀着试试看心情,前来代患者求诊。笔者根据其亲属代诉及综合嘉兴、医院的病案记录、检查结果,经熟虑后,诊断:证属肝郁气滞,血瘀热毒内积,日久正虚不胜邪而发。治则蠲痛祛邪,佐以扶正。

处方:白芍15克,炙甘草9克,延胡9克,川楝子9克,金钱草20克,海螵蛸9克,石打穿15克,半枝莲15克,猪苓18克,白花蛇舌草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

(部分医案遗失,可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何任》)

12月12日,沈某专程来杭道谢,服药后一切稳好。经嘉兴及医院再次B超、CT等复查,癌肿消失,未见异殊。病得治愈,已于12月2日上班工作。其家属及其单位领导和同厂职工,无不为沈某康复感到高兴。沈某真诚地说:“是何任教授给了我第2次生命"。追访至今,沈某全日上班,康安无恙。

按:胆囊癌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有80%患者于诊断后1年内死亡。本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有密切关系。本病的临床表现,其起病隐匿,早期大多无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右上腹,可呈间隙性或持续性,钝痛或绞痛,进行性加重。消瘦,黄疽也是主要表现,并可有食欲不振,软弱,恶心呕吐等,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手术后配以化疗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癥积”、“肝积”、“黄疸”等范畴。其发病多由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胆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或湿郁化热,热毒内蕴,日积成癥,而正气内耗,邪盛正虚则发此病。治疗主要采用扶正祛邪与辨证施治相结合。本案例患胆囊癌晚期伴肝浸润,病属重笃。析其尚未作手术切除,且原来身体尚可,正气尚未虚衰,故治疗以攻补并施,攻邪兼扶正,辨治确切,用药精当,虽非峻猛之剂,却收效显然。如此绝症,竟奇迹般治愈康复。

本文源于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yyzn/13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