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医师谈医说病胃淋巴瘤
2017-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理
原发性胃淋巴瘤是结外型淋巴瘤中最常见者。占胃恶性肿瘤的3~5%,仅次于胃癌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以45~60岁居多。男性发病率较高。病因尚不清楚,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的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几乎所有胃淋巴瘤病人的胃粘膜上均发现幽门螺杆菌存在。
图1:胃镜检查,显示胃体部呈溃疡样改变
图2: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图3:病理检查结果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
95%以上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以B淋巴细胞为主;病变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粘膜下层出现淋巴滤泡,逐渐向周边蔓延并侵及全层。大体所见粘膜肥厚、隆起但外观完整,对病变进展粘膜可形成溃疡、胃壁节段性侵润或皮革胃样改变,严重者可发生出血、穿孔。病变可以发生在胃的各个部分,但以胃远端2/3后壁和小弯侧多发。恶性淋巴瘤以淋巴转移为主。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常误诊为胃溃疡和胃癌。最常见的症状未上腹痛、可伴有恶心、呕吐、体重下降、消化道出血、贫血等表现。部分病人上腹部可触及肿块,少数病人可有不规则发热。
诊断
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窦后壁或小弯侧面积较大的浅表溃疡,胃粘膜可见的多个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胃壁不规则增厚,肿块虽大仍可见蠕动通过病变处是其特征。胃镜检查可见粘膜隆起、溃疡、粗大肥厚的皱襞呈卵石样改变、粘膜下多发结节或肿块等;胃恶性淋巴瘤多向粘膜下层侵润生长,故活检时取材太浅,常难作出正确诊断。内镜超声可判断淋巴瘤侵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结合胃镜下多部位较深取材活组织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率。CT检查可见胃壁增厚,并了解肝脾有无侵犯、纵膈与腹腔淋巴结的情况,有助于排除继发性胃淋巴瘤。
治疗
早期低度恶性的胃粘膜相关淋巴瘤可采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清除幽门螺杆菌后,肿瘤一般4~6个月消退,有效率可达到60%~70%。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能存在潜在的高度恶性的病种,可以选择放、化疗。常用化疗方案为CHOP方案,胃淋巴瘤对化疗反应较好,可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手术治疗胃淋巴瘤有助于准确判断临床病理分期,病变局限的早期病人可获根治机会。姑息性切除也可减瘤,结合术后化疗而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可防止病程中可能出现的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看医生日记,为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