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原发性淋巴瘤2例
2016-8-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肾脏 —原发性淋巴瘤2例
【华夏影象诊断中心】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具有医学影像界
排名前3的站
排名前5的定阅号dic120
排名第一的学习超级群
是医学影像人的3栖平台
作者:叶雯霞,王凯,医院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renallymphoma,PRL)非常罕见,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现分析本院诊治的2例,并回顾性分析国内报导的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相干文献,报告以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8岁。因“左肾占位3年,腰酸、腹胀5天”于2012年8月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未扪及包块。肾脏MRI提示左肾恶性肿瘤伴腹腔内多发淋巴结,少许腹水构成(图1)。
肾脏B超提示左肾体积增大伴结构紊乱,腹腔积液。肾功能:肌酐402.3μmol/L(正常:45.0~84.0μmol/L)、尿素氮23.54mmol/L(正常:2.5~7.5m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16.6mL/min(正常:85~125mL/min)。骨髓细胞学正常。左肾肿块穿刺活检病理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低级别,不排除滤泡性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CD23(-)CD3(-),CD45RO(局灶散在+),CD5(局灶+),CD79α(+),CD99(局部弱+),CK(-),CyclinD1(-),Vimentin(-),Ki-67(-)。
给予CHOP方案化疗2个周期,具体为:CTX0.55g,静脉注射,d1;THP70mg,静脉注射,d1;VCR2mg,静脉注射,d1,Pred50mg,3次/d口服,d。2个周期后,肌酐227.3μmol/L,尿素氮14.08m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23.3mL/min。
复查腹部MRI示:左肾肿块及腹腔淋巴结与化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腹腔积液消失。患者因经济缘由谢绝继续医治,随访至今仍存活。
例2,患者,女,68岁。因“发现左肾占位10天”于2010年7月入院。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部未及包块,双肾区无叩痛。双肾B超提示左肾有低徊声区。肾脏CT:左肾占位,斟酌肿瘤伴周围侵犯,淋巴瘤可能性大,肾癌及AML待排(图2)。
肾功能正常。骨髓细胞学正常。临床斟酌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术,术中见左肾中上部后方触及约3.5cm×6cm质硬肿块,与腰大肌筋膜有粘连,边界欠清。术后病理报告:左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累及左腰大肌筋膜,肾周3颗淋巴结慢性炎症。免疫组化:LCA(+),CD20(+),CD79a(+),CD3(-),CD45RO(+),CD10(-),CD30(-),ALK(-),CD(+),CD23(-),BCL2(+)。
术后诊断为左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型)ⅣA期,给予R-CHOP方案化疗,具体以下:利妥昔单抗针600mg静脉注射,d1;地塞米松针20mg,d;长春地辛针4mg,d1;吡柔比星针40mg,d1;异环磷酰胺针2.0g,d1。化疗5个周期后出现左腰疼痛,L1左边椎旁软组织肿块增大行局部放疗(肯定GTV、CTV、PTV,PTV90%等剂量曲线包绕,DT5040cGy/28F/37D,每周5次,共5周)。放疗后复查腹部CT,提示L1左边椎旁软组织肿块较前有所缩小,疼痛减轻。术后1年6个月后死于全身衰竭。
2 讨 论
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非常罕见,占恶性淋巴瘤的0.1%,结外淋巴瘤的0.7%,肾脏肿瘤的3.0%。PR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老年好发,文献报导,PRL病发年龄多在50~70岁,儿童罕见,男性略多于女性,病发部位单侧多于双侧。本组2例PRL均发生于左肾,男女各1例,病发年龄均68岁,与文献符合。
PRL临床表现不典型,与肾癌类似,最常见的症状为腰痛、腰部酸胀,其次为血尿、腹部包块,部份患者可伴随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少数可有LDH和β2-MG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功能异常,缘由可能为肾脏受肿瘤压迫,肾脏间质、肾小球内及肾小管等浸润,症状酷似肾实质性疾病。
本组2例起病时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PRLB超多表现为均匀的实质性低回声或无回声,回声后方增强或无改变,原由于瘤体液化、坏死及钙化少见,常被误诊为囊肿,若适当提高增益,或采取5MHz以上探头扫描可见低回声及衰减现象,与囊肿相鉴别。彩色多普勒显像或多普勒显像显示病变内外血流增多。
肾脏淋巴瘤的CT表现主要包括多发病灶、单发病灶、腹膜后淋巴结直接蔓延、肾周淋巴瘤、肾脏弥漫性浸润和肾窦累及。多发病灶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约占50%~60%,其次是腹膜后淋巴结直接蔓延,占25%~30%,单发病灶占第三位,占10%~25%,肾周淋巴瘤、肾脏弥漫浸润和肾窦累及相对少见。
在CT和MRI上,CT平扫病灶密度略微高于正常肾实质,MRI平扫T1WI上呈低信号到中等信号,T2WI上与肾皮质相比呈低信号或同等信号。缘由是淋巴瘤血供不丰富,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低于正常肾实质。其它特点包括肾血管的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少见,肾盂积水少见,缺少中央坏死。
本组2例影象学上肾脏肿块增强期均强化不明显,低于肾实质,B超上呈低回声。Yasunaga等认为PRL诊断应符合以下标准:(1)肾脏肿物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2)无淋巴结及内脏器官等部位淋巴瘤肾外侵犯的证据;(3)无白血病性血象及骨髓抑制的表现。张科等则认为PRL的诊断标准为:(1)肾脏肿物及病理证实;(2)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3)无白血病性血象及骨髓抑制表现;(4)除肾脏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外,无其它内脏器官淋巴肿物或淋巴结肿大;(5)发现肾脏淋巴瘤最少3个月后未发现其他部位淋巴瘤。本文例1符合Yasunaga等诊断标准,例2符合张科等诊断标准。
本病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PRL的组织学类型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别是B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累及肾脏低于1%。B细胞型比T细胞型常见,B细胞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还有个别前体B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等。T细胞中还有前体T细胞淋巴母细胞瘤等。本文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1例肾穿刺组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低级别,不排除滤泡性淋巴瘤;另外1例为左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大B细胞型。
鉴别诊断需与肾癌、慢性炎症、Wilms瘤、神经母细胞瘤、干燥综合征的肾损伤等疾病相鉴别。本病最常见误诊为肾癌,本组2例确诊前均误诊为肾癌。本组2例起病、医治及预后存在较大差别。
由于本病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医治指南,对初期发现的单侧病变,需行根治性肾切除后辅助化疗和放疗,并巩固化疗2年以上,以提高生存率;单侧肾脏弥漫性浸润后,常常没法行根治术,单纯化疗不能到达完全减缓,可化疗后评估疗效以决定是不是可行手术医治;对原发灶切除不完全或局部有复发者,可术后行局部放疗,以减少局部复发的机会;双侧病变首选化疗,即便初期出现肾功能不全,也可通过化疗获得良好疗效。
例1救治时肾功能明显异常,但经过2个周期CHOP方案化疗后肾功能明显好转。对PRL预后影响较大的因素尚难以正确估计,可能与病理组织类型、临床分期、PS评分及医治方法均有关。本文例1救治时在临床分期、PS评分上均比例2差,后期放弃医治,但预后较好,分析缘由认为与病理组织类型不同有关,例1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低级别,不排除滤泡性淋巴瘤,恶性度低,故预后好,例2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恶性度高,预后较差。
来源:浙江实用医学2013年10月第18卷第5期
版权声明【本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专治白癜风偏方如何防止白癜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