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误诊被判暂停执业,400多名医生
2019-3-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上至儿科学会主席、医学院教授,下至普通医生,甚至是住院医师,联名信在短短几天内收集了多名儿科医生和多名其他科室医生的署名支持。
来源丨医学界
作者丨萌主、高峥
最近,新加坡的医生们正在给新加坡医学会联名上书。
事情是这样的——
年2月,Gleneagles医院收治了一名一岁大的患儿,他当时发着高烧,眼睛呈红色。
医生ChiaFoongLin接诊了他,当时的诊断是病毒感染。
医院里待了4天,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他的父医院,3天之后(即发热第7天),他被确诊为川崎病——一种儿童时期的自身免疫性全身血管炎疾病。
一年之后,患儿家长一纸诉状递给了新加坡医学会,医学会纪律审裁小组认为,尽管这名患儿的川崎病症状“不算直接”,Chia却没有做过进一步检查来辅助确认或排除这一疾病,甚至没有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讨论,让家长在充分告知后做出更合理的决定。
新加坡医学会在声明中表示:“相反,即使临床症状已经清楚表明孩子不可能是病毒感染,她仍在信誓旦旦地按照这一诊断进行治疗管理。”
“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以及川崎病误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Chia理应在患儿住院期间做进一步检查。”
Chia被医学会判罚暂停执业3个月,同时需承担患儿全部医疗费用。
她不认同这一判罚,再次上诉,但这一上诉也在今年6月27日被驳回,仍然维持原判。
新加坡儿科医生集体联名上书
这一事件被新加坡媒体报道后,新加坡的医生“坐不住”了,纷纷出来为这名医生“喊冤”:
“川崎病的确诊需要满足多个临床条件,这些临床条件没有满足,是不能这么快确诊的……”
“主要问题是,儿童发热实在太常见了,一般医生都不会一开始就考虑川崎病,很容易弄错。”
一名心脏科教授甚至在同一家媒体上实名发表了题为《在第一周就确诊川崎病是很困难的》的“声援文”,希望“新加坡医学会纪律审裁小组撤销对Chia过于严苛的暂停执业3个月的判罚”。
文中指出,“诊断川崎病最重要的临床标准是发热至少5天。其他症状,比如黏膜皮肤的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会在不同时间不同程度地出现,有些症状可能只是暂时存在,这就让川崎病的诊断变得更难。”
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其他检查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病毒感染什么时候能被确诊为川崎病,这至今是个谜”。
7月4日,事件持续发酵,新加坡全国的公立和私立儿科医生开始给医学会联名上书,申诉处罚过重,认为这次的情况不属于医生的“疏忽(negligence)”,而是“人为误差(humanerror)”,而且这次过重的处罚会促使儿科医生今后采取“防御措施”,导致过度诊断和丙球滥用。
据《医学界》了解,上至儿科学会主席、医学院教授,下至普通医生,甚至是住院医师,这封联名信在短短几天内收集到了多名儿科医生和多名其他科室医生的署名支持。
川崎病的诊断缺乏“金标准”
关于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医学界》也采访了国内一些一线儿科医生,大家听完具是表示:那个医生挺冤的。
“这个病的第一个诊断要点,就是不明原因发烧超过5天。”一名儿科医生说,“之后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川崎病’表现,如杨梅舌、脱屑等等,我们才会考虑川崎病。发烧入院一开始考虑病毒感染,这是没有问题的。”
医院黄敏教授曾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川崎病的诊治在世界上还广泛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比如目前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来判断,缺少类似于“生物标志物”这样的金标准。
“如果以后能有研究找到相关的遗传特异性的指标,并加入目前的诊断评分体系中,对于更精准的判断川崎病、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