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白血病阶段的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
2016-12-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医院杨菁和张永红,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六期。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具有肿瘤细胞体积大,呈明显的多形性,CD30强阳性等病理学特征。绝大多数患者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且存在典型的染色体的易位t(2;5)(p23;q35)。大部分ALCL患儿对化疗敏感,预后良好。小细胞型ALCL与白血病阶段是ALCL预后不良的重要临床病理学标志。白血病阶段的ALK阳性的ALCL预后较差,多为小细胞型,较易和感染性疾病及其他小细胞肿瘤相混淆导致误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小细胞型ALCL的疗效肯定,在治疗过程中应早做准备。白血病阶段的ALCL较为少见,只限于个例报告,病情进展快,化疗效果差,极易复发,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因此,需要提高对白血病阶段ALCL的认识,对某些小细胞肿瘤需要进行CD30、ALK的组织学检查,特别是基因学检查,避免误诊。
1.病例介绍
患儿男,4岁,因“淋巴结肿大24d,发热10d收入我院。患儿入院前24d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4.73×/L,血红蛋白(Hb)g/L,中性粒细胞比例72.9%,淋巴细胞比例17.4%,血小板(PLT)×/L,诊断为“淋巴结炎”,先后给予阿奇霉素,磷霉素,头孢哌酮等多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其后患儿出现高热,继续抗感染治疗仍无效,遂转至我院进一步接受诊断治疗。于门诊查血常规:WBC76.03×/L,Hb96g/L,中性粒细胞比例36%,淋巴细胞比例45%;颈部超声提示:颈前浅表淋巴结明显肿大合并周围软组织弥漫性炎症改变,以“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待查”收入院。入院后立即进行了淋巴结活检,骨髓穿刺等检查。
入院查体:体温38.5度,血压90/60mmHg(1mmHg=0.kPa),呼吸频率25次/min,心率次/min,精神弱,面色略苍白,双侧颈部、锁骨上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大者5cm×6cm,活动度差,局部红肿,皮肤温度不高,有触痛。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肋下4cm,脾肋下4cm。双下肢未见水肿,肢端暖,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81.99×/L,HB92g/L,PLT×/L,C-反应蛋白(CRP)mg/L。生化:乳酸脱氢酶IU/L,肝肾功能正常,白蛋白29.6g/L。骨髓常规:增生活跃,粒系、红系细胞增生大致正常,巨核细胞未见减少,可见2%的肿瘤细胞。病理(淋巴结):淋巴结淋巴窦明显扩张,淋巴滤泡消失,肿瘤细胞弥漫性增生浸润,细胞形态偏小,胞浆丰富,核呈类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细,核分裂像多见,见图。免疫组化: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细胞核、浆均+),CD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56+,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70%+),CD68(部分背景细胞+),粒酶B(GranzymeB)(散在+),CD20-,与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结论:(右腹股沟淋巴结)T细胞来源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单抗:56%骨髓有核细胞表达CD2、CD7、CD4、cCD3、CD99、CD25,部分细胞(9%)表达CD30、CD13、ki67,不表达T细胞受体(TCR)γ/δ、TCRα/β、CD8、CD3、CD1a、CD56、CD34、TdT、CD5,细胞中等偏小。结论:56%细胞为恶性偏成熟T淋巴细胞,可疑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阶段。荧光原位杂交(Fish):t(2;5)(p23;q35)/ALK-核磷酸蛋白(NPM)。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pg/mL,IL-41.6pg/mL,IFN1.5pg/mL,TNF94pg/mL,均明显升高。
影像学检查:胸腹盆腔计算机体层摄影(CT):肺内间实质浸润,间质改变为主,肝脾增大,肾形态饱满,腹腔内、腹股沟区可见多个淋巴结肿大。B超:双颈部多发淋巴结受累,双侧腮腺、颌下腺受累,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肋下5.6cm,脾肋下3cm,右肾实质内可见0.5cm×0.4cm小结节样低回声,考虑为肿瘤浸润。
2.治疗经过
患儿起病急,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肝脾肿大,抗感染治疗无效,白细胞异常增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考虑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瘤。入院后立即行淋巴结活检、骨髓穿刺等检查。病理结果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可见细胞形态偏小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0+、ALK+、CD3+,FISH显示存在t(2;5)(p23;q35)/ALK-NPM易位,故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断明确,为小细胞亚型。根据患儿白细胞异常增高,单抗显示恶性偏成熟的T淋巴细胞占56%,故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阶段。
诊断期间,患儿高热,精神弱,呼吸促,心率升至次/min,肝肋下7cm,脾肋下6cm,明显低蛋白血症和水肿。WBC×/L,Hb7.5g/L,PLT×/L。监测IL-2、IL-4、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均明显升高,考虑患者有明显高细胞因子血症,故化疗前进行了一次血浆置换,患儿体温降至38度,心率降至次/min,一般状况有所改善,随后按BCH-ALCL-方案进行化疗[1]。
第1天预处理方案:地塞米松(Dex)5mg/m2,d1~2;10mg/m2,d3-5;环磷酰胺(CTX)mg/m2,d1~2;三联鞘注[氨甲喋呤(MTX)+阿糖胞苷(Ara-C)+Dex],d1。
第5天瘤灶评估:体温降至37.5度左右,一般情况好转,心率次/min左右,瘤灶缩小29%~64%,WBC50×/L,Hb86g/L,PLT×/L。治疗有效。
第6天AM1方案:大剂量MTX3g/m2,d1;异环磷酰胺(IFO)mg/m2,d1~5;依托泊苷-16(VP-16)mg/m2,d4~5;Ara-Cmg/m2,d4~5;长春碱(VBL)6mg/m2d1;三联鞘注d2。48h监测MTX浓度0.19μmol/L,略高,继续给予水化碱化及亚叶酸钙解救。
第14天患儿体温再次升高至39度,腹痛,腹泻mL/d,WBC8.1×/L,Hb76g/L,PLT33×/L,给予积极抗感染,丙种球蛋白输注,血液、血小板输注,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第15天患儿仍有发热,但腹泻好转,但家长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出院。
请将您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儿科学大查房》的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最好北京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