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结核
2017-6-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肠道结核(intestinal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而导致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发病率约占肺外结核的6%。肠道结核以青壮年多见,40岁以下占91.7%。近年来肠道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能与免疫抑制人群增多和结肠镜等检查技术广泛应用有关。
肠道结核在病理上可分为溃疡型、增殖型及混合型:
⒈溃疡型较多见,当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超敏反应较高时,病理改变以炎性渗出为主,如菌量多、毒性强时则干酪样坏死出现及溃疡形成,为溃疡型肠道结核。典型的溃疡多呈环形,长轴与肠腔长轴垂直,一般不发生穿孔,但可导致肠道狭窄与变形。溃疡一般较浅,边缘参差不齐,底部可见干酪样坏死物。肠浆膜面可见纤维素性渗出和连接成串的结核性肉芽肿。
⒉增殖型当机体免疫力较强、菌量少、毒力弱,常呈结核性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性改变,为增殖型肠道结核,较少见。增殖型肠道结核以肠壁大量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并可多处交替存在,呈“腊肠样”改变。镜检肠壁各层均可见伴有或不伴有干酪样坏死物的结核性肉芽肿,常相互融合成片。
⒊混合型溃疡型肠道结核与增殖型肠道结核合并存在,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某一种表现占优势。
(一)肠道表现
⒈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肠道结核多表现为肠壁增厚,厚度多大于0.5cm,1.0~2.0cm较多见,以同心性增厚多见,即肠管横切面可见肠壁整体呈均匀一致的增厚,表现为“假肾征”;偏心性增厚较少见,即肠管横切面见肠壁有不均匀的增厚,部分病例还可见结节样增厚。增厚的肠壁常呈低回声,回声不均匀,其内有时可见片状无回声。肠腔可不规则狭窄或狭窄与扩张交替出现。CDFI:增厚的肠壁内常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LEE对41例肠道结核超声声像图进行研究发现,38例(92.7%)有肠壁增厚,通常累及回肠、盲肠、升结肠。肠壁增厚的模式为弥漫性(8例)和局灶性(30例),其中28例呈同心性增厚,6例呈偏心性增厚,还有4例无法判断其增厚类型。
图示横切面扫查肠壁增厚,呈同心性增厚,表现为“假肾征”
图示横切面扫查见肠壁局部增厚呈偏心性(箭头)
图示肠腔呈节段性狭窄,狭窄处肠腔内气体呈“细线样”改变(箭头)
图示肠壁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而结节样增厚处彩色血流信号不丰富(箭头);
⒉超声造影有学者对17例肠道结核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发现17例病变肠壁造影剂到达时间为10~19s,均早于周边正常肠壁,达峰时间为14~33s,与正常肠壁同时廓清。病变肠壁增强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①肠壁全层快速弥漫性增强(15例,88%);②浆膜层先增强,后向黏膜层逐渐增强(2例,12%)。按肠壁增强峰值时的表现分为:①均匀性增强(13例,76%);②非均匀性增强(4例,24%)。
图示增厚的肠壁呈快速弥漫性均匀增强(箭头)
图示各切面扫查显示肠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
图示肠间隙可见少量游离液体(箭头);
图示超声造影肠壁弥漫性均匀增强(箭头)
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
图示肠壁全层增厚,最厚处厚约0.7cm,肠壁见彩色血流信号,分布紊乱;
图示超声造影见增厚的肠壁呈弥漫性非均匀增强(箭头)
图示局部肠壁增厚,动态观察3分钟,增厚处肠管未见蠕动;
图示肠壁见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超声造影见肠壁浆膜层首先灌注(箭头);
图示造影剂向黏膜层填充,肠壁近浆膜层见多个无增强及低增强区(箭头)
图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壁肌层回声减低,病变处黏膜线回声消失(箭头),与肠腔分界不清;
图示超声造影见浆膜层造影剂首先灌注(箭头);
图示增厚的肠壁造影剂灌注缓慢,呈不均匀增强
(二)肠道外的其他征象
肠道结核常合并网膜或肠系膜增厚、腹腔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和盲肠痉挛等肠道外表现,北京有没有专业看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