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肉瘤样癌和癌肉瘤的诊断与鉴别

2020-9-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病例由云影腹盆组王钦习老师提供

1患者男,64,腰痛半月病理结果:左肾肉瘤样癌肾肉瘤样癌是肾恶性肿瘤中的罕见类型,高度恶性,转移早、生存期短及预后差。本例特点:左肾实质内不均匀低密度区,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囊变坏死区无强化,病灶边缘与周围正常肾实质分界不清晰,肾盂、肾盏受压变形,肾动静脉周围见肿大淋巴结,边缘轻度环形强化。另双肾实质内见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囊肿,无强化,边界清晰,部分囊肿向肾轮廓外突出。2患者男,59,腰痛一月余,突然剧痛三小时病理结果:右肾癌肉瘤肾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不到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50-70岁多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肾细胞癌相似,大多数患者以血尿和腰痛或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发现时大多数已是晚期,且恶性度高,预后差。本例特点:右肾不规则形低等混杂密度区,向肾轮廓外生长,边界不清晰,轻度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无强化区。肿瘤破溃出血区无强化,肾周脂肪囊内见多发索条状和不规则形高密度,右侧腹膜见多个种植转移结节。

总结

一、概念肾肉瘤样癌与癌肉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癌形态上的肉瘤样变,而后者是一种瘤内有癌和肉瘤2种成分。近年来通过组织培养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的研究,证实癌细胞可转变或化生为肉瘤样形态。二、病理一般认为肉瘤样癌起源于上皮组织,只是部分癌组织形态上出现了间叶化,免疫组化染色可发现肉瘤样成分仍表达上皮组织标记物,形态学上存在癌与肉瘤样成分的移行区,而癌肉瘤两种成分不存在明显的移行区。大部分瘤体在肾外生长,应与腹膜后癌肉瘤鉴别。三、影像表现

肾肉瘤样癌和癌肉瘤比较少见,多为分叶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肿块;极易侵犯周围组织、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并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恶性度极高,愈后极差。CT是发现病灶、判断预后可靠和准确的方法之一。确诊依靠术前细针穿刺活检。

四、鉴别诊断肾肉瘤样癌和癌肉瘤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1.肾乳头状细胞癌多起源于肾皮质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多位于皮质区,膨胀生长,类圆形,界清晰,有假包膜,轻度强化,有出血、囊变和坏死,钙化较多见。2.肾集合管癌密度常不均匀,多以实性及囊实性混杂成分为主,部分肿瘤内可见类似液性成分的低密度区,形态不规则,呈地图状,无强化。与常规所见的肿瘤坏死不同,可能与肿瘤浸润、肾集合管分泌引起的液体成分积聚和阻塞有关,对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性。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呈渐进性强化,密度低于肾实质。常常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透明细胞癌起源于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多位于皮质,呈圆形,常伴有假包膜,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下降。4.肾嫌色细胞癌起源于肾集合管上皮B型插入细胞,呈球形,密度均匀,少见坏死、囊变和出血,多有假包膜,有轮辐状强化或中心瘢痕。5.肾盂癌中心多位于肾盂、肾盏内,实质受侵犯,周围肾窦脂肪消失,肾外形无明显变化或稍外隆,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肾淋巴瘤原发肾淋巴瘤罕见,常作为全身性淋巴瘤的一部分,多双侧发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更常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中等强化。五、治疗肾肉瘤样癌和癌肉瘤恶性度极高,生长迅速,极易侵犯周围组织,发生局部复发、种植和远处转移;肾癌肉瘤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早期根治性手术是治疗的最佳方案;本病预后差,5年生存率极低,一般在术后1年内死亡,但目前仍认为术后综合性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及改善生活质量。

翼展云影原创作品,转载请经管理员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hlbk/10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