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女性患肝内胆管淋巴上皮瘤样癌入院治
2017-5-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来源:医院优纳科技
性别:女
年龄:70
病史:1年余前体检超声发现肝脏占位,无恶心、黄疽、呕吐等不适,自诉肿物大约直径2cm,医院考虑“血管瘤”,未予特殊诊治。
临床资料:1个月前患者再次体检,发现肝脏占位较前增大,2周前就诊我院。腹部MRI:肝S5/8交界区肿块,考虑恶性,CCC可能大。肝S4、S5多发强化灶,考虑转移。于我院行扩大左半肌切除术。
查体:肝组织一块,大小15×11×5cm,表面灰褐光滑,一侧可见游离缘,面积11×5.5cm,距最近游离缘2cm,见一灰白色结节,大小3×3×2.5cm,切面灰白、实性、质硬、边界不清,距该结节1-3cm,另见灰白色结节4枚,直径0.8-1.2cm,切面灰白,实性、质硬、边界不清。
免疫组化结果:阳性:CK(+)、Cam5.2(+)、CK8/18(+)、CK7(散在+)、CK19(+)、CD3(+)、CD4(+)、CD8(+)、CD20(+);
阴性:CDX-2(-)、Hepatocyte(-)、Arginase(-)、P63(-)、P16(-)、Vimentin(-)、ER(-)、PR(-)、TTF-1(-)、CEA(-)、AFP(-)、GPC-3(-)、CD10(-);
特殊染色:黏液卡红染色(-)。
分子病理结果显示:EBER(+)。
读片会意见:(扩大左半肝及胆囊)切除:肝内胆管癌,形态为淋巴上皮瘤样癌,病灶多发(4灶),直径0.8-3cm;可见脉管癌栓;肝切缘及韧带切缘未见肿瘤。第8组及12组淋巴结可见转移。
肿瘤病理分期:pT2N1。
讨论:
肝内胆管淋巴上皮瘤样癌
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指一类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的未分化癌,在组织形态上类似于鼻咽未分化癌。
发生部位:这一类肿瘤在许多器官如胃、涎腺、胸腺、肺、食管、膀胱及宫颈等均可发生,但发生于肝内胆管的LELC非常罕见。迄今为主,英文文献报道了8例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1例胆总管LELC和16例肝内胆管LELC。
与鼻咽癌相似,大部分发生于其他部位的LELCs与EBV相关,如涎腺、胸腺、肺和胃等。相反,口腔、膀胱、宫颈和阴道的LELCs与EBV无关。
87%的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EBV病毒阴性,而仅有的一例胆总管LELC也是EBV阴性,相反,只有38%的肝内胆管LELC是EBV阴性的。
有学者发现EBV阳性和EBV阴性的胆管LELC的组织病理学形态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EBV病毒在胆管LELC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尚不清楚。
组织学特点:肿瘤边界不清,在周围正常肝组织中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呈灶状、巢状、腺管样排列,其间可见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体积大,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仁明显,似合体细胞样。
免疫组化特点:CK7、CK19、CEA、CA等阳性,CK20、CDX-2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