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病例后天梅毒性肾病一例
2018-7-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文章作者:马瑛陶煜朱国飞崔若兰
男,52岁,因“眼睑及双下肢水肿6d”入院。既往有乙肝史30余年,未经正规治疗。否认冶游史。
人院体检:除发现血压(BP)/80mmHg和双下肢水肿外,余无异常发现(肛门、外生殖器未査)。
辅助检查:尿常规中蛋白3+,隐血3+;24h尿蛋白量14.2血浆总蛋白46.7g/L,白SA18.9g/L;血菜总、胆固醇6.6mmol/L;BUN12.7mmol/L,SCrumol/L;ALTU/L,ASTU/L,碱性磷酸酶U/L,谷氨酰氨基转肽酶U/L;HBsAg、HBeAb、HBcAb阳性,HBVDNA<5×拷贝/ml;肝、肾B超检查无异常。
人院诊断:肾病综合征(继发性?),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慢性乙型肝炎?
人院第2天常规血浆不加热反应素玻片试验(USR:TRUST法)阳性,加测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1:(1:80)阳性。仍否认冶游史,但诉外阴部瘙痒。检查发现:外生殖器红肿,包皮系带溃疡,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诊断为“I期梅毒,硬下疳”。
人院第5天始驱梅治疗,予卞星青霉素万单位肌注,每周1次,6次为一疗程。首次注射后出现38.5T发热,不伴系统症状,数小时后自退,疑“吉赫反应”。
驱梅治疗1周后包皮系带溃疡愈合;左腹股沟淋巴结难以触及。驱梅治疗15日,尿蛋白转阴,24h尿蛋白量0.46g;ALT、AST均降至正常值以下,其他肝酶亦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升至23.1g/L,SCr降至95umnol/L。
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示:系膜细胞及基质轻度增生;IgG、IgA、lgM、C3沿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弥漫颗粒状沉积,HBsAg、HBcAg均阴性;电镜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上皮侧偶见少量电子致密物沉积,病理诊断为“伴系膜增生的膜性肾病I期”。
住院21日,肾病综合征完全缓解出院,门诊随访。驱梅治疗4个月后,TPPA下降至1:64,已正常。
本例患者体检发现硬下疳及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USR:CTRUST法和TPPA(1:)阳性,青霉素治疗有效,并出现吉赫反应等,虽否认冶游史但“梅毒”诊断无疑。因硬下疳未愈,故属I期。
其妻检査,USR和TPPA均阳性,故属“性”传播,亦无疑义。由于系52岁初发的肾病综合征,且病理示梅毒性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伴有“系膜增生”的膜性肾病,故临床诊断“梅毒性肾病”成立。但从理论上讲,确诊梅毒性肾病,应于肾小球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中找到密苍白螺旋体抗原;可惜国内似尚未开展该项检测。
本例既往有“乙肝”史,目前HBsAg仍阳性,肝酶升高,应疑及乙肝复燃。但HBeAb已出现,且HBVDNA<5×拷贝/ml,特别是驱梅治疗15日ALT和AST均已恢复正常,难以用乙肝复燃解释;
且国内外均有后天性梅毒并发梅毒性肝炎和肾病的报道,故本例虽未行肝活检,但可推论,肝酶升高,应由原发病——梅毒本身所致。另外,由于肾活检标本上未找到HBsAg、HBcAg,故HBV-GN可排除。
由于梅毒性肾病在后天性梅毒中并发率较低(0.26%-0.30%),属少见病,易漏、误诊。本例得以明确诊断,得益于常规USR检测的提示,故对疑及继发性肾病患者,切勿遗漏与梅毒有关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中华肾脏病杂志年5月第30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