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疾病超声诊断53病例分析
2021-3-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病史
患者,男性,58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肿块1周”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2℃,左腹股沟可触及鸡蛋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疼痛,无流脓,无皮肤破溃;余浅表淋巴结未及增大、肝脾肋下未及,全身无皮疹。辅助检查:CT示前列腺未见异常结节,后腹膜未见淋巴结增大。灰阶及多普勒超声
左侧腹股沟探及多个淋巴结增大,呈类圆形,较大一个大小约3.0cm×1.7cm,L/S<2,淋巴门不清,皮质增厚,回声减低、不均匀,可见条状高回声,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回声增强,CDFI示混合型血供,测得动脉频谱,RI:0.83。超声弹性成像
病变淋巴结呈蓝绿相间的马赛克状,2级。
超声造影
团注造影剂后11s淋巴结开始增强,呈弥漫性搏动性快速增强,20s增强达峰,呈不均匀高增强,轮廓清晰,增强后大小较灰阶超声所见明显增大,25s淋巴结内造影剂开始廓清,31s、50s淋巴结内造影剂持续廓清,91s造影剂廓清明显、轮廓清晰。超声提示
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伴结构异常,恶性淋巴结考虑,建议活检。
病理结果
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
分析淋巴结增大,呈类圆形,淋巴门不清,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回声增强,超声造影淋巴结呈弥漫性快速高增强,增强后淋巴结大小较灰阶超声所见明显增大,恶性淋巴结或感染性病变均不能除外,造影过程中淋巴结呈搏动样增强,搏动样增强常见于转移性淋巴结或淋巴瘤,与淋巴结内血流阻力指数较高有关,结合此病例灰阶超声可见低回声淋巴结内条状高回声,更符合淋巴瘤的表现。需注意的是淋巴瘤增强后较灰阶超声增大的表现,可能与病变淋巴结发生包膜外浸润有关。
知识点回顾
淋巴瘤(lymphoma)是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性疾病,起源于发生突变的单个淋巴细胞,相比于正常淋巴细胞,更具有增殖和生存优势。根据组织学病理特征将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两大类,70-80%的淋巴瘤为NHL。
HL常见病因包括:①病毒感染,曾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EB病毒感染者发生HL的风险增加3倍;②遗传因素,HL患者第一代亲属发生该病的风险增加5倍;③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均可增加HL的发病风险。NHL的常见病因包括:①免疫缺陷,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前者包括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X连锁淋巴增殖性疾病、Klinefelter综合征等;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实体器官移植发生淋巴增殖性疾病者在20%以上,类风湿关节炎发生NHL的风险增加2倍;②感染,HIV感染者发生NHL的风险增加倍;③遗传因素,NHL患者的同胞、淋巴瘤或其他血液肿瘤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患NHL的风险轻度增高。
HL病理大体表现:受累淋巴结增大,有时增大显著,质地的软硬程度取决于纤维化的程度;常呈结节状外观,尤其是结节硬化型;可见坏死灶;在进展期,同组淋巴结可相互融合。镜下所见:①R-S细胞及其变种;②反应性成分,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和血管,纤维间质及嗜酸性无定型物质等。NHL的分类及亚型众多,各亚型均有其不同的病理特征。
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多发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增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发病最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增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团,质地较硬,触诊有软骨样感觉,无压痛,但是生长较快的淋巴结也可有压痛,常伴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改变,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等。
1.颈部淋巴结最易受累,好发于Ⅱ、Ⅲ、Ⅳ、Ⅴ区,淋巴结增大,大小差异明显,多呈类圆形或圆形,L/S<2多见,也可呈椭圆形,包膜多清晰。多个淋巴结受累时可相互粘连、融合,融合后的淋巴结呈不规则团块状。
2.淋巴结皮质明显增厚,呈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少数呈等回声,回声可不均匀,显示条状或网格状高回声,极少出现液化坏死或钙化。低回声或极低回声的淋巴结皮质背景下出现条状或网格状高回声,为淋巴瘤的特征性超声表现之一。疾病的早期或病程短、生长缓慢的淋巴瘤,可显示残存的淋巴门结构,表现为受压,凹陷,变窄,病变晚期淋巴门消失。
3.彩色血流信号丰富,以淋巴门型、异常走行的淋巴门型或混合型血供多见,血管管径可增粗且走行扭曲。有研究表明62%~90%为混合型血供,5%为边缘型血供,淋巴瘤血流分型的多样化,与其恶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经过放、化疗的淋巴瘤彩色血流信号可较治疗前减少。淋巴瘤血流阻力指数较高,文献报道0.64~0.84不等,常大于0.7。
4.淋巴瘤侵犯周围组织时,淋巴结包膜中断,向周围组织侵犯,周围软组织回声不均匀,与病变淋巴结分界不清。
5.同一病例的多个淋巴瘤病灶中,超声表现可多样化,如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回声特点、血流分型等均可呈现不一致的征象。
6.超声造影表现:①多数淋巴瘤呈弥漫性高增强,似“雪花样”或“烟花样”增强,呈非向心性、搏动性、快速增强、达峰时多呈均匀高增强,偶见不均匀增强,极少出现无增强区,包膜可细线样增强。②淋巴瘤侵犯周围组织后,周围组织也可同步增强,增强后病灶大小较灰阶超声所见明显增大。③少部分淋巴瘤可呈向心性增强。④淋巴瘤出现坏死极为少见,据报道,仅有5%~8%的淋巴瘤发生结节内坏死,是中心母细胞和(或)中心细胞性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超声造影示9.7%淋巴瘤可出现无增强,导致无增强的原因可能与血管堵塞引起淋巴结缺血性坏死、放、化疗造成淋巴结坏死,化脓性炎症导致液化坏死等有关。
内容摘自《浅表淋巴疾病超声诊断》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年4月出版发行
主编简介:张文智,医学硕士,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现任浙江省数理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科技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委员。发表及和以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三等奖,杭州市卫生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厅级课题2项及局级重点课题1项。获年杭州市首届医师节“优秀医师”荣誉称号,浙江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特别奉献奖,年参加国家卫健委组织的“援藏”包虫病流调工作,所在的浙江代表队获得“流调先锋队”称号。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