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误诊为肝硬化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1例

2016-12-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作者重庆医院血液科谭栩陈建斌张红宾等 

病例资料

患者,女,29岁。因反复发热、肝脾增大、球蛋白增高2年余,淋巴结进行性增大伴鼻出血1年余收入我院。

患者2年前间断发热、肝脾增大、三系减少、球蛋白增高,经病毒学及CT等检查被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脾脏切除术,术后活检未见肝硬化。1年前再次反复发热,伴盗汗、鼻出血,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进行性肿大。患者发病前有在四川西昌工作史。

入院查体: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双颌下、双颈部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0~1.5cm。肝肋下15cm,脾已切除,余无特殊。

入院诊断:(1)非霍奇金淋巴瘤?(2)巨球蛋白血症?(3)多发性骨髓瘤?

辅助检查:血WBC6.39×/L,RBC4.78×/L,Hb63.0g/L,PLT×/L,LC3.86×/L。体液免疫:λ轻链35.20g/L,IgG78.70g/L,IgM7.24g/L,κ轻链70.40g/L;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直接Coomb试验(++),X线胸片示:肺门增大;腹部CT示:肝大,双腹股沟区小淋巴结;骨髓检查:粒、红、巨核三系增生减低,巨噬细胞胞浆内外及中性粒细胞浆中查见利杜小体。

最终诊断为黑热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2周后症状改善,医院继续治疗,随访1.5年,病情无反复,临床治愈。   

讨论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virceral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地方性丙类传染病。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四川等各地区,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肝脾肿大及球蛋白增高。主要通过骨髓涂片找利杜小体、蛋白重组抗原(rk39)及PCR法确诊,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0%、24%和58%,由于本病发病率极低,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更加敏感和特异的诊断方法。且黑热病误诊案例较多,常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约占误诊病例总数的50%。

  

本例患者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初诊时考虑到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可引起门静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减少,故初诊医师误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但术后肝脏活检未见肝硬化依据,且术后再次出现反复发热、盗汗,浅表淋巴结肿大,说明前期诊断可能存在偏倚。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直接Coomb试验(++),临床表现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极为相似,但是该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增高为多克隆性,且无骨质破坏、肾功损害,这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巨球蛋白血症不同。

葡萄糖酸锑钠(又名斯锑黑克)是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初治患者采取斯锑黑克6d疗法:总量~mg/kg,分6次,每天静脉注射1次,6d为1个疗程。本例患者因骨髓涂片中找到利杜小体而最终确诊,后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痊愈。

  

故今后在遇到长期不规则发热;食欲缺乏、乏力、畏寒、出汗、咳嗽、腹泻、恶心呕吐、黄疸进行性脾大和/或肝大,经抗感染保肝等治疗病情无好转;骨髓单系、二系或三系减少,或三系降低不明显但血清球蛋白明显升高患者时,应认真询问疫区接触史,及时行骨髓检查寻找利杜小体明确诊断,必要时可行rk39检测,以避免误诊。

疑难病杂志年2月第13卷第2期

==========

欢迎您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jbyf/5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