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指南病理篇
2016-10-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支修益(医院胸外科)、石远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医院内科)、于金明(医院放疗科)
来源:中华肿瘤杂志
一、概述(一)前言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60.59万(男性41.63万,女性18.96万),居恶性肿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2位),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19.59%(男性23.03%,女性14.75%)。
肺癌发病率为35.23/10万(男性49.27/10万,女性21.66/10万)。同期,我国肺癌死亡人数为48.66万(男性33.68万,女性16.62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24.87%(男性26.85%,女性21.32%)。肺癌死亡率为27.93/10万(男性39.79/10万,女性16.62/10万)。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有益于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提高治愈率。低剂量CT(low-dose
(三)体格检查
1、多数早期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增生、皮肤黝黑或皮肌炎、共济失调和静脉炎等。
3、临床表现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声带麻痹、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Horner征、Pancoast综合征等提示局部侵犯及转移的可能。
4、临床表现高度可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肝肿大伴有结节、皮下结节、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影像学检查
肺癌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胸片、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超声、核素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
(2)疗效监测:治疗前(包括手术前、化疗前、放疗前和分子靶向治疗前)需要进行首次检测,选择对患者敏感的2-3种肿瘤标志物作为治疗后疗效观察的指标。患者在接受首次治疗后,根据肿瘤标志物半衰期的不同可再次检测。SCLC患者在接受化疗后NSE和ProGRP较之前升高,提示可能预后不良,或生存期较短;而治疗后明显下降则提示预后可能较好。仅有血清标志物升高而没有影像学进展的依据时,不要改变肺癌原有的治疗策略。
(3)随访观察:建议患者在治疗开始后1-3年内,应每3个月检测1次肿瘤标志物;3-5年内每半年1次;5年以后每年1次。随访中若发现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超过25%),应在1个月内复测1次,如果仍然升高,则提示可能复发或存在转移。NSE和ProGRP对SCLC的复发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超过50%的患者复发时NSE和ProGRP水平升高(定义:连续2次NSE和ProGRP升高水平较前次测定增加10%,或1次测定较之前增加50%);对于NSCLC患者,术后CEA水平仍升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密切随访。
(4)注意事项:
①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密切相关,不同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宜直接比较。在治疗观察过程中,如果检测方法变动,必须使用原检测方法同时平行测定,以免产生错误的医疗解释。
②各实验室应研究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建立适当的参考区间(表1)。
二、病理诊断评估(一)肺癌的标本固定标准
使用4%甲醛固定液,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固定液,固定液量应为所固定标本体积≥10倍,常温固定。标本从离体到固定时间不宜超过30min。活检标本直接放入固定液,肺叶或全肺切除标本可从支气管注入足量固定液,也可插入探针沿着支气管壁及肿瘤切开肺组织固定。固定时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为6-24h;手术切除标本为12-48h。
细胞学标本(痰液、胸水)固定应采用95%乙醇固定液,时间不宜少于15min,或采用非妇科液基细胞学固定液(固定时间和方法可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当需制成脱落细胞蜡块时,则可用95%乙醇固定,时间≥2h。
(二)标本大体描述及取材要求
活检标本核对无误后将送检组织全部取材。
1、局部肺切除标本:
(1)去除外科缝合线或金属钉。
(2)记录标本的大小以及胸膜表面的情况。
(3)垂直切缘切取肺实质组织块,描述肿块的大小、切面情况(伴有无出血、坏死、空洞形成)及其与胸膜和肺实质的关系,以及肿块边缘与切缘的距离。
(4)根据病变的部位和大小切取肿瘤、肿瘤与胸膜、肿瘤与肺实质切缘等部位,当肿瘤3cm时需将瘤体全部取材。
(5)切取非肿瘤部位肺组织。
2、肺叶切除标本:
(1)检查肺的五大基本结构:气道、肺实质、胸膜、血管和淋巴结。测量大小,以肺门给标本定位。
(2)取支气管切缘、血管切缘及肿瘤与胸膜最近处,或与其他肺叶的粘连处。
(3)查找肺门淋巴结。
(4)按照肿瘤的部位和状态,可有2种选择:一是沿着支气管壁及肿瘤切开肺组织(可借助于插入气管内的探针)的标本,打开支气管及其分支,以便最好地暴露病变与各级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的结构关系。二是对主支气管内注入甲醛的标本,每隔0.5-1.0切开,切面应为额平面,垂直于肺门。
(5)描述肿瘤大小、切面情况(伴有无出血、坏死、空洞形成)、在肺叶和肺段内的位置以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病变范围(局灶或转移)和远端或局部继发性改变。取材块数依据具体病变大小(3cm的肿瘤应全部取材)、具体部位、是否有伴随病变而定(与临床分期相关),应包含肿瘤与胸膜、肿瘤与叶或段支气管(以标本而不同)、肿瘤与周围肺或继发病变、肿瘤与肺断端或支气管断端等;跨叶标本取材还应包括肿瘤与所跨叶的关系部分。临床送检N2或其他部位淋巴结应全部计数取材。推荐取材组织块体积不大于2.5cm×1.5cm×0.3cm。
(三)取材后标本处理原则和保留时限
取材剩余组织保存在标准固定液中,并始终保持充分的固定液量和甲醛浓度,以备在病理诊断报告签发后接到临床反馈信息时复查大体标本或补充取材。剩余标本处理的时限建议在病理诊断报告签发1个月后,未接到临床反馈信息,未发生因外院会诊意见分歧而要求复审等情形后,由医院自行处理。
(四)组织病理诊断
小活检组织标本肺癌病理诊断主要解决有无肿瘤及肿瘤类型,对于形态学不典型的病例或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病理诊断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尽可能进行亚型分类,尽量避免使用非特殊类型(NSCLC-NOS)的诊断。
手术切除大标本肺癌组织学类型应根据国际最新病理分类标准(年国际多学科肺腺癌分类或即将更新的WHO肺癌分类标准版本)。
原位腺癌、微小浸润性腺癌和大细胞癌不能在小活检标本、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中完成,需手术切除标本肿瘤全部或充分取材后方可诊断。
(五)病理报告内容
临床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送检科室、病变部位、活检方式或手术方式、相关肿瘤史和治疗史。大体描述内容包括标本类型、肿瘤大小、与支气管(不同类型标本)或胸膜的关系、其他伴随病变或多发病变、切缘。
诊断内容包括肿瘤部位、组织学亚型、累及范围(支气管、胸膜、脉管、神经、伴随病变类型、肺内播散灶、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切缘及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或分子病理检测结果。包含的信息应满足临床分期的需要,并给出pTNM分期。
(六)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和分子病理检测
腺癌与鳞状细胞癌鉴别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宜选用TTF-1、Napsin-A、p63、P40和CK5/6;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物宜选用CD56、Syn、CgA、Ki-67和TTF-1,在具有神经内分泌形态学特征基础上,至少有一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明确阳性,阳性细胞数应10%肿瘤细胞量才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内黏液物质的鉴别宜进行黏卡、AB-PAS特殊染色;可疑累及胸膜时应进行弹力纤维特殊染色确认。
对于晚期NSCLC、腺癌或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应在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融合基因等检测,检测前应有送检标本的质控(包括亚型确认及样本量确认)。检测标本类型包括活检组织、细胞学标本和细胞蜡块,检测方法推荐使用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检测方法或试剂。
三、诊疗流程和随访(一)肺癌诊疗流程
肺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见图1。
(二)随访
对于新发肺癌患者应当建立完整病案和相关资料档案,诊治后定期随访和进行相应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包括病史、体检、血生化和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等,旨在监测疾病复发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生活质量等。术后患者随访频率为治疗后2年内每3-6个月随访1次,2-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年随访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