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2021-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第十八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一、A1
1、AML-M1骨髓中最多见的原始细胞是
A、原始淋巴细胞
B、原始单核细胞
C、原始红细胞
D、原始粒细胞
E、原始巨核细胞
D
AML-M1最常见的原始细胞是原始粒细胞。
2、AML-M4的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的抗原在
A、粒系及单核细胞系统
B、淋巴细胞系统
C、浆细胞系统
D、巨核细胞系统
E、红细胞系统
A
AML-M4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粒、单系抗原CD13、CD14、CD33、HLA-DR,部分表达CD9。
3、AML-M5a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NEC)百分数应
A、>30%
B、>50%
C、>60%
D、>80%
E、>90%
D
AML-M5a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NEC)百分数应>80%。
4、AML-M6红白血病期骨髓中增生明显的是
A、网织红细胞
B、原始红细胞
C、早幼红细胞
D、中晚幼红细胞
E、异形红细胞
D
AML-M6红白血病期见到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中、晚幼红细胞为多,且形态异常。
5、AML-M2a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应为
A、正常
B、明显升高
C、中度升高
D、不定
E、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E
AML-M2a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6、骨髓检查原始单核细胞35%,原始粒细胞24%,幼稚单核细胞15%,早幼粒细胞8%,可诊断为
A、急非淋白血病M5a
B、急非淋白血病M5b
C、急非淋白血病M4
D、急非淋白血病M3
E、急非淋白血病M2
C
急非淋白血病M4的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为中度到重度减少。白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外周血可见粒及单核两系早期细胞,原单核和幼单核细胞可占30%~40%,粒系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易见到。血小板呈重度减少。
7、急非淋白血病M2与M1型的主要区别是
A、Auer小体多少
B、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程度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程度
D、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所占比例
E、骨髓增生程度
D
急非淋白血病M2与M1型的主要区别是: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所占比例不同,M1型原始粒细胞大于90%,M2型占30%~89%。
8、AML-M5a血涂片及骨髓中最多见的原始及幼稚细胞是
A、幼稚单核细胞
B、幼稚淋巴细胞
C、原始单核细胞
D、原始淋巴细胞
E、早幼粒细胞
C
AML-M5a以原单细胞为主,可大于80%(NEC或单核系细胞),幼单细胞较少。
9、AML-M6细胞化学染色,其幼红细胞的结果是
A、PAS染色阴性
B、POX染色强阳性
C、PAS染色阳性
D、SBB染色阳性
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
C
AML-M6细胞化学染色幼红细胞PAS染色阳性。
10、AML-M2b骨髓白血病细胞特点是
A、以原始粒细胞增多为主
B、以幼稚单核细胞增多为主
C、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
D、幼稚淋巴细胞增多
E、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增多
C
AML-M2b骨髓白血病细胞特点是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30%(NEC)。
11、胞体大,外形不规则,胞浆丰富,呈灰蓝色,核呈笔架形或S形,核染质纤细网状,急性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下列哪一项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C、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
E、红白血病M6
C
单核细胞的特征:胞体大,外形不规则,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核仁1~3个。胞质较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的血象: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呈中度到重度减少。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偏低,分类以原单和幼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可占细胞总数的30%~45%。
12、不符合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结果的是
A、α-NAE阳性,不被NaF抑制
B、AS-D-NCE阴性
C、AS-D-NAL阳性,被NaF抑制
D、α-NBE阳性,被NaF抑制
E、α-NAE阳性,可被NaF抑制
A
单核细胞白血病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其中α-丁酸萘酚酯酶单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13、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以哪型白血病最多见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
B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儿童患者尤甚。
14、下述AML-M3细胞化学染色正确的是
A、α-萘酸丁酸酯酶染色阳性
B、AS-D-NAE染色阴性
C、AS-D-NAE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
D、POX染色强阳性
E、POX染色阴性
D
AML-M3细胞化学染色POX、SB、AS-D-NAE和ACP染色均呈阳性或强阳性。
15、下列符合AML-M4描述的是
A、粒、淋巴两系同时增生
B、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
C、淋巴、单核两系同时增生
D、淋巴、红系两系同时增生
E、粒、巨核两系同时增生
B
AML-M4粒、单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
16、AML-M7的细胞化学染色特点是
A、PAS染色阴性
B、5’-核苷酸酶染色阳性
C、ACP染色阴性
D、SBB染色阳性
E、MPO阳性
B
AML-M7的细胞化学染色特点是5’-核苷酸酶、ACP、PAS染色阳性,酯酶染色ANAE阳性,并可被NaF抑制。MPO及SB染色阴性。
17、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型的标准为
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
B、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非红系)
C、骨髓中原始粒细胞>70%(非红系)
D、骨髓中原始粒细胞>80%(非红系)
E、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非红系)
A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型的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18、下列哪种疾病的原始细胞,非特异酯酶染色阳性能被氟化钠(NaF)抑制
A、急淋白血病(ALL-L3)
B、急非淋白血病(AML-M3)
C、急非淋白血病(AML-M5)
D、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L-M7)
E、浆细胞白血病
C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的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其中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染色诊断价值较大。
19、AML-M2a原始粒细胞PAS染色结果应为
A、阳性反应
B、阴性反应
C、不定
D、阳性反应
E、弱阳性反应
B
AML-M2a原始粒细胞PAS染色结果为阴性反应。
20、AML-M6血涂片及骨髓中幼红细胞常见的形态学异常是
A、巨幼样改变
B、Howell~Jolly小体
C、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D、核染色质明显固缩
E、细胞质嗜碱性增强
A
M6骨髓幼红细胞的形态奇特并有巨幼样变。
21、骨髓检查原始粒细胞>80%,早幼粒细胞>12%,诊断为
A、急非淋白血病M1型
B、急非淋白血病M2型
C、急非淋白血病M5型
D、急非淋白血病M4型
E、急非淋白血病M5型
B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型的骨髓象诊断: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22、在FAB分型中,M2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的百分数(NEC)是
A、10%~30%
B、20%~70%
C、30%~89%
D、30%~80%
E、40%~70%
C
在FAB分型中,M2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的百分数(NEC)是30%~89%。
23、下列符合AML-M4Eo骨髓象特点的是
A、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B、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C、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D、浆细胞增多
E、淋巴细胞增多
A
AML-M4Eo有颗粒粗大且圆、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占5%~30%(此类细胞常伴有粗大而多嗜酸颗粒)。
24、AML-M5的细胞化学染色特点是
A、PAS染色原始单核细胞多为阳性
B、POX染色强阳性
C、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
D、SBB染色强阳性
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不被NaF抑制
C
AML-M5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
25、AML-M3型白血病可出现
A、t(15;19)
B、t(8;21)
C、t(9;11)
D、PML-RARα融合基因
E、t(9;22)
D
AML-M3型白血病的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可见:具有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t(15;17)。t(15;17)染色体易位使17号染色体上的维A酸受体α(RARα)基因发生断裂,与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发生融合,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26、AML-M5b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应
A、<30%
B、<40%
C、<60%
D、<70%
E、<80%
E
AML-M5b中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均可见到,原单细胞小于80%。
27、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对诊断下列何种白血病意义最大
A、AML-M2型
B、AML-M7型
C、AML-M5型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5型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可被氟化钠抑制,其中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染色诊断价值较大。
28、最容易并发DIC的白血病是
A、AML-M1
B、AML-M3
C、AML-M4Eo
D、CML
E、ALL
B
AML-M3的出血比ALL和AML其他亚型更严重而多见,其明显出血往往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不相适应。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破坏(尤在化疗开始后),大量促凝物质和组织因子释放可使50%~75%的M3病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伴原发纤维蛋白溶解,偶尔DIC也出现于AML其他亚型如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29、AML-M2POX染色结果为
A、阳性反应
B、弱阳性反应
C、强阳性反应
D、不定
E、阴性反应
A
AML-M2POX染色呈阳性反应。
30、AML-M1POX染色原始细胞阳性率正确的是
A、>3%
B、>5%
C、>10%
D、>30%
E、>50%
A
AML-M1POX染色至少有3%原始细胞呈阳性。
31、PPO阳性反应见于哪类原始细胞
A、原始粒细胞
B、原始单核细胞
C、原始淋巴细胞
D、原始巨核细胞
E、原始红细胞
D
M7的原始巨核细胞根据其体积大小(4~8倍体)及特异性细胞器的出现,加以识别。MKB和Pro-MKB均示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阳性反应,髓过氧化物酶(MPO)呈阴性反应。
32、下列哪项不符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A、常发生于缓解期
B、出现的原因是抗白血病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C、治疗该病首选甲氨蝶呤
D、可鞘内预防性给药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不易出现
E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对脑膜、脑实质、脊髓等部位的浸润所引起的一组症候群。脑脊液检查可有颅压升高,蛋白质和白细胞数增多,糖和氯化物减低,可发现白血病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发生在急性白血病的任何时期,但多数发生在缓解期。由于多种化疗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不能有效被杀灭,成为白血病细胞的庇护所,为髓外白血病复发的首要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儿童患者尤甚。
二、A2
1、男性,22岁,头晕乏力,鼻黏膜及牙龈出血1周。血红蛋白为80g/L,白细胞40×/L,血小板20×/L。外周血涂片中有成熟细胞。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占50%,早幼粒细胞占21%。POX强阳性,NAP阴性。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为
A、M1
B、M2
C、M3
D、M4
E、M5
B
M2中骨髓原始细胞大于等于30%(NEC)同时应小于90%,单核细胞小于20%。POX强阳性,NAP减低。血涂片中原始细胞增多,同时常可见到早幼粒细胞,中性中幼粒及中性晚幼粒细胞,部分患者的原始细胞内有棒状小体,少数患者可见少许幼稚红细胞,血小板常少见。
2、患者,女性,2岁,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头晕、乏力、纳差2个月。两颌下、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均明显肿大,胸骨有压痛,肝肋下1cm,脾肋下3cm,Hb42g/L,WBC18×/L,血涂片中原始细胞占87%,胞体较小,胞浆未见Auer小体,涂片中有较多退化细胞。在进行化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嗜睡、呕吐、抽搐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发现白细胞数增高,涂片中见到白血病细胞,则最可能的并发症是
A、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B、淋巴瘤
C、细菌性脑膜炎
D、病毒性脑炎
E、以上都不是
A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脑脊液涂片染色观察发现白血病细胞。临床上会出现头痛、呕吐、嗜睡等颅内高压表现及白血病细胞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脑神经、脊髓受损的表现。
三、A3/A4
1、男性,35岁,发热1周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及注射部位大片瘀斑,血红蛋白15g/L,白细胞为1.5×/L,血小板为50×/L。骨髓检查显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占85%,POX强阳性,染色体检查有t(15;17)。
1、本例的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可能的特征变化有
A、胞质少,有空泡
B、细胞体积小,染色质较粗
C、细胞大小不一,以大细胞为主,染色质疏松
D、以中晚期阶段的幼稚细胞为主,核浆发育不平衡
E、胞质中较易见到Auer小体,可呈柴捆状
E
M3骨髓象白血病细胞的特点有:胞体大小不一,常不规则,胞核偏小,核染色质较细致,常有核仁1~3个,胞质中较易见到Auer小体,可呈柴捆状。
2、本例出血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功能异常
B、纤溶亢进
C、血小板减少
D、白血病细胞释放促凝物质引起DIC
E、血中有类似抗凝物质出现
D
M3骨髓象特点有:出血广泛而严重,90%患者有DIC,因为异常早幼粒细胞的颗粒中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
3、本例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其临床分型为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急性髓系白血病M1型
C、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
D、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
E、急性髓系白血病M5型
D
M3骨髓象特点有:出血广泛而严重,90%患者有DIC,因为异常早幼粒细胞的颗粒中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白血病细胞的特点有:胞体大小不一,常不规则,胞核偏小,核染色质较细致,常有核仁1~3个,胞质中较易见到奥式小体,可呈柴捆状。有70%~90%患者可检测到特异性染色体异常,即t(15;17)。
四、B
1、A.AML-M7B.G-6-PD缺陷症C.CML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E.AML-M4
1、NAP积分值增高,全血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不增多
ABCDE
D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积分值增高,全血细胞增多,而网织红细胞不增多。
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降低
ABCDE
B
当G-6-PD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下降。
3、出现BCR/ABL融合基因
ABCDE
C
BCR-ABL融合基因多见于CML。
4、酯酶双重染色阳性
ABCDE
E
AML-M4的酯酶双重染色可呈现醋酸萘酚酯酶阳性细胞、氯醋酸酯酶阳性细胞或双酯酶阳性细胞。
5、CD41、CD42呈阳性表达
ABCDE
A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7可见CD41、CD42呈阳性。
2、A.del(14)(q22;q23)B.t(9;22)(q34;q11)C.t(8;14)(q24;q32)D.t(8;21)(q22;q22)E.t(15;17)(q22;q12)
1、CML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
ABCDE
B
CML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t(9;22)(q34;q11)。
2、HCL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
ABCDE
A
HCL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del(14)(q22;q23)。
3、AML-M2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
ABCDE
D
AML-M2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t(8;21)(q22;q22)。
4、ALL-L3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
ABCDE
C
ALL-L3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t(8;14)(q24;q32)。
5、AML-M3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
ABCDE
E
AML-M3常出现的染色体畸形是t(15;17)(q22;q12)。
佳木斯小杰君小编不易,给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