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热蛋白尿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肾淋巴瘤
2016-1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肖静胡冬怡王晓阳赵占正刘栋权松霞刘章锁
病情简介
患者,女,42岁。因低热伴间断恶心、呕吐1个月入院,体温37.0~38.0℃,不规则热型,无肉眼血尿、尿频、尿急,无胸闷、腹痛、腹胀,无皮疹、关节疼痛。
体检:体温37.3℃,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叩击痛阳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反跳痛。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0.44g;血常规:WBC9.70x/L,RBC2.72x/L,Hb89.0g/L,PLTx/L,淋巴细胞5.8x/L;C反应蛋白42.59mg/L,ESR61mm/1h;血生化:乳酸脱氢酶U/L,碱性磷酸酶71U/L,余生化检查未见异常。
腹部彩色超声:双肾体积弥漫性增大,左肾mmX63mmX54mm,右肾mmX62mmx53mm。
腹部CT平扫:双肾体积增大,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行肾穿剌活检术,病理示:肾小管可见上皮细胞空泡、颗粒变性;肾间质弥漫形态大小较为均一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小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图1、2);免疫组化:CD99(图3)、CD43、CD79a(图4)、Bcl-6(图5)、Ki-67(图6)、MUM-1阳性,CD3、CK、CD20、Syn、CgA、CD56、WT-1、S阴性。诊断意见:符合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右侧肾脏),根据淋巴组织肿瘤WHO()分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穿剌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未见异常细胞增生。诊断:原发性肾淋巴瘤(PRL)。给予环磷酰胺(1.10g)+吡柔比星(70mg)+长春新碱(2mg)+泼尼松(mg)(CHOP)方案化疗,患者于化疗第一个疗程出现IV度骨髓抑制及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呕吐,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IL-11升白细胞、血小板,卡洛磺钠止血,替考拉宁、比阿培南抗感染,氨溴索化痰,阿扎司琼止吐,甘露醇降颅压,复方甘草酸苷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欠佳,于确诊PRL1个月后死于肺部感染。
讨论
PRL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肾脏的结外恶性淋巴瘤,据文献报道,其在肾脏病变中的发病率少于1%,在肾脏肿瘤中约占0.5%。原发性肾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由于肾脏内无淋巴细胞,其发病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1)肾脏内慢性炎症,使淋巴细胞向肾实质浸润,因基因突变引发淋巴瘤;(2)肾包膜富于淋巴管,淋巴细胞过度增生侵及肾实质。
Yasunaga等认为原发性肾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标准:(1)肾脏肿物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2)就诊时无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等部位淋巴瘤肾外侵犯的证据;(3)无白血病性血象及骨髓抑制表现。张科等认为诊断需满足:(1)肾脏肿物及病理证实;(2)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3)无白血病性血象及骨髓抑制表现;(4)除肾脏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外,无其他内脏器官淋巴肿物或淋巴结肿大;(5)发现肾脏淋巴瘤至少3个月后未发现其他部位淋巴瘤。本例患者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部CT亦未见肾外淋巴瘤病灶,骨髓检查未见恶性细胞浸润,满足Yasunaga等的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査对PRL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以B超和CT为首选,B超检査多表现为实性低回声肿物,有些近似无回声,回声均匀;CT检査可表现肾脏多发性结节肿块、弥漫性肾肿大、孤立性肾实质肿块等。回顾国内—年文献报道的83例PRL患者中6例行肾图检査,均提示患侧肾的GFR明显下降,与一般肾肿瘤对肾功能的影响有所不同。本例患者腹部彩色超声表现为双肾回声均匀,CT示弥漫性双肾肿大。
根据既往文献报道,PRL发病年龄为3~80岁,平均年龄51.7岁,以中老年男性较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1。回顾分析前述83例PRL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3例,男:女为1.5:1(肿瘤可累及单侧或双侧肾脏,双侧发生率为45.6%,左侧PRL44例,右侧23例,双侧12例,余4例不详。本例患者为女性,发病年龄42岁,较平均年龄明显提前;双侧肾脏弥漫性增大,提示双侧病变。
PRL首发症状表现多样,83例PRL中腰痛53例,消瘦23例,无痛肉眼血尿17例,腹部不适12例,血液系统异常10例(以贫血最常见),乏力7例,纳差7例,肾功能不全3例,少尿2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夜尿增多2例,口干、多饮、多尿1例;其中仅20例合并发热,2例合并蛋白尿,以发热、蛋白尿为首发症状的PRL少见报道。PRL组织学类型大多为NHL,83例患者中80例为NHL,3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80例NHL中B细胞型63例(占84%),T细胞型9例,小淋巴细胞型1例,大淋巴细胞型1例,组织细胞型1例,余5例分型不详。本例患者病理结果符合DLBCL,为常见的NHL,与前述报道相符。
PRL的治疗首选化疗,不同学者对单纯化疗或手术联合放化疗见解不同。目前较公认的方案为双侧病变首选CHOP方案,单侧病变首选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其他治疗方法有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
PRL预后与病理组织类型、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国外报道该病预后差,存活期最短不足1个月,最长超过个月。83例患者生存期超过6个月者55例,超过1年47例,超过2年22例,超过3年14例,超过5年5例。生存期超过1年的47例患者中有43例行单纯手术或手术联合放化疗、免疫治疗,仅4例行单纯化疗,提示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行手术治疗效果更佳。由于对PRL的认识不足,本例患者辗转多个科室,于发现临床症状2个月后确诊,因患者为双侧PRL,不具备手术指征,故选用CHOP方案。但DLBCL属高度侵袭性肿瘤,翁阳等报道诊断后1年内病死率达69.6%,多因肿瘤复发死亡。本例患者发病后一般情况差,误诊时间长,最终死于IV度骨髓抑制及肺部感染。如有不明原因蛋白尿,伴发热、乏力等可疑淋巴瘤症状,应积极完善肾脏彩色超声、腹部CT、骨髓穿刺检査、肾图检査、肾穿刺活检以早期明确诊断,从而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欢迎您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