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告家长书

2021-9-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尊敬的家长:

您好!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各种致病菌生长、繁殖加快,加上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因此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加之幼儿年龄较小,很容易被传染。

一、流感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2、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3、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5、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6、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二、手足口

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手足口高发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医院就诊。

6、患手足口病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高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接触传染源发病率可达90%以上。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预防措施:

1、不要接触病人。患者是水痘的唯一传染源,所以如果所在地出现有水痘病例,就不要带孩子去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所,医院也尽量不要去,那里本身就是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

2、适时停课。如果幼儿园或者学校班级里出现了感染水痘的小朋友,家长应该提出停课,学校也应主动停止上课及大型聚会和活动。

3、隔离观察。如果孩子不小心直接接触过病人水痘疱疹的液体、被病人污染过的用具,或是有被患者飞沫碰触到的可能,应将孩子隔离观察两到三周。

4、增强抵抗力。平时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坚持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提高抗病能力。

5、接种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水痘具有免疫时间超长的特点,只要感染过一次,几乎就不会再发生。所以建议家长们都带孩子去疾控中心接种疫苗。

四、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肿脖瘟、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多发于儿童,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形成暴发流行。

儿童的腮腺炎,多由于急性感染所致。细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腮腺局部红、肿、热、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预防措施:

1、在腮腺炎流行时,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耍或聚会。

2、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

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在学校最好有保健员进行监控,定期排查,增加晨检,做好健康教育;发现可疑病例及时进行医学观察;出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机构,并做好活动场所消毒,同时尽早对易感人群进行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

5、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既往未患病或未接种过疫苗者)要密切观察。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流脑冬春季好发(11月---次年3、4月),任何年龄均可发病,6月-2岁发病率最高。

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最重要);

2、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3、要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洁和流通;

4、发现患者,及时送医,并做好隔离消毒。

六、麻疹

病症表现形式: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天,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小点;出疹期3天,病程4-5天体温升高达到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症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传染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七、风疹病毒:

病症表现形式: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但风疹极易引起暴发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易感年龄以1~5岁为主,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接触传染。

家长为孩子做好预防工作

预防措施

01

保持室内空气流动,每天至少两次,每次在半个小时以上。开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最简单、最安全、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0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个人保护的关键。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或玩具等公共物品归来一定要洗手,打喷嚏、咳嗽不要对着他人,应用纸巾遮掩,勤换、勤洗、勤晒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物品切勿混用。幼儿玩具、用具、教具要定期消毒。

03

多进行户外活动,减少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通风差的地下场所、游乐园。

04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幼儿应按规程接种疫苗,有漏种的要及时到当地卫生防疫站接种。

05

春季气候多变,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切不可一下子减得太多,也不要捂得太多,幼儿活动后大汗淋漓,易受风寒侵袭。

06

合理安排好饮食,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07

由于许多传染病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易被忽视,因此幼儿出现发热、咳嗽、出皮症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jbzd/12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