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OG2015刘云鹏胃癌腹膜转移

2016-1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导语

daoyu

本文由医脉通整理自中国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云鹏教授年10月在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上的报告。

刘云鹏教授

胃癌腹膜转移,相信每一位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医生都遇到过,因为它的发生率很高。我的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胃癌腹膜转移的预后

腹膜转移几乎在所有的肿瘤中都可能发生,只是频率不同。在腹腔肿瘤中,胃癌和卵巢癌的腹膜转移是最常见的。大约20%的胃癌患者,在术前或术中即被诊断腹膜转移。超过50%的胃癌患者在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手术后,发生腹膜转移。

胃癌腹膜转移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以微转移为主。从腹膜内癌细胞存在到形成肉眼腹膜转移结节需要6-8个月,腹膜瘤结节体积小,密度低,不少患者是在手术过程中才被发现的。

胃癌腹膜转移的另一个特点是生存期短。大多数胃癌患者到了生命终末期都会发生腹膜转移。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2.3%,腹膜转移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8.3%。

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

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过程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以及播散转移,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在不同肿瘤中虽然存在差异,但区别较小,而腹膜播散是胃癌独特的现象。我们猜测它发生的机制可能更复杂。

难道只有肿瘤侵犯、侵透浆膜层才发生转移吗?实际上,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我们看到只是Ⅰ期、Ⅱ期肿瘤,甚至没有出现浆膜的受侵,却发生了腹膜转移,这是为什么?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局部手术切除的过程。手术本身无论只是局部的刺激,还是血液、淋巴系统受累,都会导致腹腔游离癌栓、肿瘤细胞脱落,从而造成转移。

因此大家有这样的感受:一个病人在手术之前没发生转移,手术过程中也没发生明确的转移,却在手术后很短的时间里出现了转移。比如,术前已有半年以上的病程,手术后仅2个月就发生了转移,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做局部治疗的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局部无瘤处,是仅有肿瘤外科医生才能强烈意识到的概念,很多普外科医生缺乏这种意识。而在腹膜的种植转移中,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又很高。

那么,脱落的肿瘤细胞一定都会种植在腹膜上吗?腹膜本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我们的团队做了如下一项研究:选择一个肿瘤细胞系,种入裸鼠的腹腔,不久在小鼠腹膜上形成结节。我们将结节取出进行研磨、游离,分离以后再种到腹腔。几次传代以后发现,瘤细胞的特点发生了改变,它会迅速、大量地形成腹腔结节。实验结果表明,3次传代以后,肿瘤细胞系形成结节的发生率达到%。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原来我们以为只是肿瘤细胞脱落贴在腹膜上了,实际上种植转移和肿瘤细胞分泌外泌体(exosomes)有关。这种外泌体像脱落的小泡,会作用于远端的器官,让这些器官做好准备,迎接瘤细胞的定植。所以,这是一件很麻烦,很恐怖的事情。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照组裸鼠腹膜表面只有很薄一层间皮细胞,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给裸鼠仅注射外泌体,发现腹膜的间皮不断增厚。

这种外泌体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实际上外泌体是肿瘤细胞不断脱落的囊泡,泡内包含很多种分子,包括microRNA和mRNA等,这些分子随着囊泡的游离从而作用于远端。

外泌体到达腹膜后,可能通过外泌体膜上的配体分子与腹膜上的受体分子结合,外泌体的膜与腹膜相融合,或者外泌体被腹膜内吞(细胞内吞模式),进入腹膜,囊泡发生破裂,释放各种带有肿瘤细胞遗传物质的分子。

我们的研究中还发现,胃癌MGC来源的外泌体能够诱导腹膜间皮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细胞从比较圆的形状变成梭形,WB也证实了EMT相关指标。

外泌体的囊泡所包含的很多小分子能使腹膜本身发生改变。徐惠绵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促进腹膜转移,而抑制CTGF的表达能抑制异体移植肿瘤的腹膜播散。研究中检测的是患者肿瘤细胞的TGF,而我们的小组检测的是裸鼠肿瘤细胞外泌体中的TGF。

两个小组的研究均发现,TGF-β1介导的腹膜纤维化能促进胃癌细胞的粘附,而阻断TGF-β1信号能抑制胃癌细胞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纤维化和腹膜播散。

腹膜种植转移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年报道的一个病例的研究中,对1例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癌旁粘膜组织、原发肿瘤组织和腹膜转移灶进行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测序;外周血做正常对照。筛选出27个突变基因,其中19个基因在COSMIC数据库中(ZNF,CRNN,ATXN3,DCTN1,RP1L1,PRB4,PRB1,MUC4,HS6ST3,MUC17,JAM2,ITGAD,IREB2,IQUB,CORO1B,CCDC,AKAP2,ACANandACADL),8个基因在胃癌中未曾报道过(CCDC,ARMC4,TUBB6,PLIN4,PKLR,PDZD2,DMBT1andDAB1),另外还发现了GPX4和MPND的融合基因。该研究揭示了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新的生物标志和信号通路。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肿瘤想种植到腹膜,真的是用了浑身解数,来营造自己转移的条件。

胃癌腹膜转移治疗策略与预防

临床实践中遇到病人的时候该怎么办?首先,术前就应该仔细观察病人是否已经发生腹膜转移,如果已经发生,那么就是绝对的晚期,也就是晚期中的晚期,就应该进行全身、系统性的治疗,包括腹膜转移的腹水的治疗。

难点在于术前评估没有影像学可见到的腹膜转移,这种情况下,我的老师,中国医院的陈俊清教授,建立了如下模型。即手术过程中,根据浆膜的形态预测腹膜复发。

正常型:癌底部浆膜色泽、形态与非癌底部完全一样。轻轻触捏浆膜亦无凹陷出现。

反应型:胃癌浆膜呈灰白色或浅暗红色,表面光滑或轻微粗糙,边界不清。

结节型:胃癌浆膜面有数个明显突起,呈结节状,多如黄豆大小。

腱状型:癌底部浆膜光滑发亮呈腱膜样外观,境界不清楚,浆膜改变范围大于胃腔内癌底大小。

多彩弥漫型:浆膜面呈暗灰色、暗红色或暗红与灰白、淡黄相间,有时可有弯曲、纤细的血管网爬行,浆膜改变范围广泛,呈弥漫状,境界甚难确定。

其中浆膜腱状型和多彩弥漫型的胃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腹膜转移。

这种分型预测方法,为什么没有被大多数外科医生采纳?因为肉眼没有精细到这种程度,对切除下来的器官或组织,也没有进行如此精细的肉眼观察。所以在现有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做好能做的事情,为病人带来更准确的判断和后续治疗。

正是基于所有对于胃癌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年第三版NCCN指南中提出,腹腔细胞学阳性(在无明显的腹膜转移的前提下)与预后不良相关,被定义为M1期疾病。不可根治性切除的标准,是远处转移或腹膜种植转移(包含腹腔细胞学阳性)。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提示,腹腔化疗能降低腹膜转移的发生率,但是由于病人入组困难,每一个研究的病例数都很少,因此结论没能得到所有人的公认。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小样本研究如果是全数据,它的作用不亚于RCT研究,尤其对于那些很难进行RCT研究的课题。

我们能不能为病人进行全身系统性化疗来降低腹膜转移率呢?我们给病人用药以后发现,一些分子难以通过血管壁进入腹腔,而一些小分子就很容易。所以年ASCO报道了一个研究,针对HER-2阳性的患者,进行腹腔温热灌注,对照组为联合化疗加赫赛汀,然后再进行手术。我们还在等待该研究的结果,但它指导了我们的研究方向。

经静脉给药的时候,有些药能够过去,有的药不能过去,因此考虑腹腔灌注。腹腔灌注的优势在于,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可能理论上来说效果会比较好;而局限在于,既然是腹膜种植转移,所以应该进行广泛的全身系统治疗,仅靠单纯的腹腔灌注似乎不能解决。我们在基础实验中已经发现,当肿瘤的结节超过3mm时,除非是单层单个细胞,否则仅靠渗透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那么腹腔灌注过程中,我们灌什么?怎么灌?从静脉到腹腔,大分子过不去,那好,我们就利用这个性质,把大分子药物灌到腹腔,现在大家研究更多的是紫杉类,进行灌注后能在腹腔内长时间维持较高药物浓度。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一项研究评价了腹腔灌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顺铂静脉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发现XPID治疗胃癌腹膜转移有效且安全性可控,考虑到腹痛可能是由于多西他赛对肠道的激惹,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多西他赛的用量减少腹痛的发生。

而氟尿嘧啶类药物,S-1和传统的5-FU都可以穿透血腹屏障,但5-FU会被DPD迅速降解,无法达到有效药物浓度。S-1含有CDHP,可以有效抑制DPD对5-FU的降解,从而维持有效药物浓度。

START研究显示,S-1+DOC对腹膜转移患者更有效;SPIRITS研究中,S-1联合顺铂对腹膜转移患者更有效。相关的其他研究都是Ⅱ期研究,特点就是例数很少,但多数是阳性结果,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ACTS-GC还是CLASSIC研究的亚组分析中,都可以看到S-1对腹膜转移病人的更好结果。

分子靶向药物在胃癌腹膜转移治疗中的探索

Catumaxomab是一种三功能大鼠/小鼠杂交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针对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CAM)和CD3抗原,大部分肿瘤细胞EpCAM抗原过表达。CD3作为T细胞受体的一部分表达于成熟T细胞。它的Fc区段第三个功能结合点可通过Fcγ受体和免疫辅佐细胞相互作用。

由于它的结合特性,肿瘤细胞、T细胞和免疫辅佐细胞得以近距离接触,既定的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会发生,这些免疫反应包括T细胞活化、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ADCC),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和吞噬作用。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瓦解。

年该药被欧盟批准,用于标准治疗无效或不可行的因EpCAM阳性肿瘤所致的恶性腹水的治疗。

研究表明,腹水高浓度s-VEGF的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动物模型显示,贝伐单抗腹腔灌注能有效抑制胃癌种植,控制腹水,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时间。

欢迎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啊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jbzd/3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