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新生儿科治愈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

2020-8-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让马儿去跑,别教兔子唱歌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xinlitiaojie/m/9594.html

医院

我院新生儿科治愈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

近期我院儿科三病区收治一名14岁青春期女孩,主因“反复发热1月余,颈部淋巴结肿大5天”入院。初期发热体温在37.8℃-38.5℃波动,热频1-2次/日,发热无明显时间规律性,口服常规退热药物体温可降至正常,发热时常伴有轻度头痛。入院前5天患儿热峰升至39.0℃,热频增至2-3次/日,出现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呕吐、腹胀、腹泻,无关节肿痛,无乏力及夜间盗汗。精神、进食可,大小便无异常。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双侧颈部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最大约2.5×1.5cm,活动可,触痛(以左侧为著)。眼结膜无充血。口唇无皲裂,咽部稍充血,双扁桃体II°肿大,部分可见白色膜状物覆盖,未见脓性分泌物,无杨梅舌。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心音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约2cm,质软,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关节无肿胀。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3.0×/L,NE%47.7%,LY%45.7%,RBC5.10×/L,PLT×/L。入院3日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降至1.8×/L(中性粒细胞减少明确);颈部彩超:双侧颈部可见数个淋巴结回声,右侧大者约1.2×0.6cm,左侧大者约2.2×0.9cm,均边界清,形态规则,皮髓质分界清;EB病毒核酸及抗体检测均阴性;风湿三项、血沉及抗核抗体检测未见异常;全腹彩超、心脏彩超、胸片无异常。

患儿系青春期女孩,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血常规白细胞减低,精神、进食可,临床首先考虑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予短期应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细菌感染,阿昔洛韦、干扰素抗病毒,完善辅助检查以除外川崎病及其他常见结缔组织病,协同彩超室及病理科完成B超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检测。之后加用甲泼尼龙1mg/kg.d,患儿体温迅速恢复正常,颈部淋巴结缩小触痛消失。甲泼尼龙应用5天改泼尼松口服,并逐渐减少泼尼松应用剂量。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逐渐恢复正常。淋巴结病理活检回示符合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明确。入院治疗9天患儿好转出院。现泼尼松用量0.25mg/kg.d,患儿未再发热。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又名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菊池病,是一种炎性免疫反应性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炎性疾病,年由KikuchiM首次在日本发现,临床呈急性、亚急性起病,病因尚未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本病有三大主要临床表现:1.轻度痛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为主。2.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敏感。3.一过性白细胞减少,特别有粒细胞减少。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基本病理改变为淋巴细胞变性、坏死、部分细胞母细胞化、组织细胞增生,但无中性粒细胞浸润。本病极易误诊为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应注意鉴别。关于治疗:本病无特效疗法,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加上对症处理效果较好。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预后良好,少数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该患儿是我病区病理诊断的第一例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在诊治过程中,科室医务人员认真查阅文献,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在我们的精心治疗下患儿病情稳定好转出院。在此过程中我们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又上新台阶。儿科三病区在王广方主任医师的领导下,一路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诊疗水平,提高服务意识,守护着冠县及周边地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医院三病区诚心祝愿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end-

编辑:宣传科

文:儿科三病区张焕清、杜雅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lczl/10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