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2017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新进
2018/2/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时值盛夏,恰如肿瘤生物免疫治疗高峰论坛如火如荼。7月22日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新进展暨卵巢癌规范化、个体化、精准治疗高峰论坛迎来高潮。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的肿瘤学、放疗学、介入学、免疫学、妇产肿瘤专家及余名代表参加此次盛会。
开幕式
执行主席中国医院妇产科李秀琴教授主持
大会主席中国医院妇产科张淑兰教授致欢迎辞
中国医院党委书记赵玉虹致辞
辽宁省免疫学会会长、中国医科大学免疫研究所所长吕昌龙教授致辞
学术讲座
夏建川教授:肿瘤精准治疗与免疫治疗
中华医学生物免疫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细胞治疗质量控制和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体细胞治疗与保健研究中心主任夏建川教授分别从精准和免疫讲解肿瘤治疗的现状及进展。一、肿瘤的精准治疗。全球癌症未来走势逐年增高,未来10年中国的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将继续攀升。肿瘤的发生是遗传、生活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过度的放化疗,损伤并摧毁了患者的免疫系统,将加速了肿瘤患者的死亡。精准医学治疗基于整个外显子的测序,NGS技术有助于分析肿瘤的基因组。肿瘤精准治疗需要构建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包括:肿瘤学家、分子病理学家、临床遗传学家、生物信息学家等。精准医学在我国的实施仍有很多问题,如缺少专业的基因学专科临床医师,以及与基因诊断和治疗相配套的法律和政策等。二、肿瘤的免疫治疗。夏建川教授回顾肿瘤免疫治疗发展史,并介绍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4.29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Provenge(sipuleucel-T),作为一种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活性细胞。PD-1两个配体PDL-1和PDL-2,开发的新单抗:Nivolumab及Lambrolizumab,近期已被美国FDA批准上市。强化CD4+效应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而抑制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CART细胞治疗)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研究抗癌小鼠意外发现提示未来人类有望利用高抗肿瘤人群的T淋巴细胞治疗癌症患者。
尹如铁教授:妇科肿瘤患者的隐形杀手——静脉血栓栓塞症
医院院长助理、妇科肿瘤中心负责人、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妇科肿瘤预防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尹如铁教授通过本人经历和文献报道生动地讲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这个妇科肿瘤患者的隐形杀手。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组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肿瘤患者第二大主要死因。妇科恶性肿瘤是VTE常见高危风险因素,我国妇瘤术后VTE发病率情况-超过30%。恶性肿瘤患者VTE的危因素包括:手术、化疗、合并症如贫血、结缔组织病等。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可预测VTE的发生风险,评分≥3的高风险患者VTE发生率为7.1-41%,建议对于此类患者常规行VTE预防。VTE的常用预防方法:机械预防(弹力袜、按摩泵)、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高危患者,抗凝治疗推荐延长至术后4周。现阶段,我国普遍对预防VTE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提倡早期预防、延长治疗,以改善预后。
赖基铭教授:去甲基化在肿瘤治疗的进展与突破
台北医学大学内科教授、万芳医学中心研究副院长及癌症中心主任赖基铭教授以喜滴克注射液临床为例探讨甲基化与基因沉默及表观遗传调控。1、甲基化与基因沉默及表观调控:DNA甲基化与组蛋白去乙酰会造成抗癌基因之沉默而促进癌症生成,甲基化失衡可导致肿瘤进展。DNMT-1甲基转移酶在多种肿瘤中发现,因此采用去甲基化/分化诱导剂应用於肿瘤治疗,如喜滴克(CDA-2)治疗APL,MDS,HCC,RCC,GBM,GIST,Breast,NSCLC,Neuroblastoma,Thyroid等。2、去甲基化与肿瘤成长抑制:去甲基化(下调DNMT1,3a,3b)调控细胞週期停顿及抑制信号通路传递。3、去甲基化与肿瘤分化诱导:赖基铭教授通过不同动物模型证明CDA-2诱导人类肝癌(Smmu)走向分化、类肾癌细胞(A)走向肾小管之分化。临床病人使用口服CDA-2后肿瘤得到有效控制。4、去甲基化与癌干细胞的清除:干细胞对化疗多药耐药、有热抗性、对放疗不敏感、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抑癌基因沉默,使用中草药或喜滴克(CDA-2)是有效方法。5、去甲基化与肿瘤免疫功能调控:抑制甲基化的DAC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T细胞活性。因此,基因去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关键,会影响基因表达、诱导癌细胞的分化、抑制肿瘤成长信号通路传递及癌干细胞活性、逆转免疫细胞功能;去甲基化药剂的开发与应用,在癌症治疗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联合疗法会强化疗效,尤其是在免疫疗法之应用,将是未来整合疗法新发展的趋势。
崔久嵬教授:免疫治疗与传统治疗联合应用的思考与实践
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肿瘤科主任、吉林省免疫治疗及非编码核酸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崔久嵬教授就免疫治疗与传统治疗联合应用进行深入了思考与实践。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传统治疗与免疫治疗是否有协同效应呢?崔教授分别从外科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进行探讨。1、外科治疗通过去除肿瘤负荷,解除宿主免疫受抑状态,增强免疫治疗效果。2、化疗可减少组织中抑制性免疫细胞Treg、MDSCs及细胞因子,并提高肿瘤免疫活性,进而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3、放射治疗可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联合免疫治疗发挥抗肿瘤作用,以达到直接杀死、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及肿瘤细胞表型的作用。4、靶向治疗药物可激活DC,促进肿瘤特异性T细胞产生,同时拮抗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而抗血管生成药物对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免疫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应用中发展趋势是精准与联合,根据免疫类型(三分法、四分法)优化肿瘤治疗策略。
周琦教授:卵巢癌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医院院长兼妇科肿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周琦教授结合卵巢癌病例探讨诊疗中的困惑,阐述了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卵巢癌具有以下特征:发病隐匿、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不高、早期诊断困难、病理类型多、易转移、病变常累及生殖系以外、治疗方式多样、化疗耐药、易复发、遗传易感及潜在分子靶点。因此卵巢癌发现多为晚期、极易复发、治疗效果差、多科配合是未来治疗的趋势。卵巢癌遗传相关因素包括一级亲属患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或自己曾患乳腺癌或结肠癌;BRCA1WT,终身发病风险59%;BRCA2WT,终身发病风险16.5%;Lynch(MLH1/MSH2/MSH6/PMS2/EPCAM)终身累计风险4%-24%。其他因素的风险包括年龄超过50岁(除遗传外最重要的因素),初潮早(12岁前)或绝经晚(52岁后),首次妊娠晚,未生育,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产不会增加风险),环境污染等。ASCOSGO提出IIIc或IV期EOC,先由妇科肿瘤医生判断是否能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对于围手术期高风险,或肿瘤细胞减灭术很难实现满意减瘤1cm的患者,应该接受新辅助化疗;对于适合做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病灶有切除机会的患者,可选择新辅助化疗或者肿瘤细胞减灭术;对于肿瘤细胞减灭术能较高可能实现病灶残留1cm的患者,推荐优先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对于适合做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如果妇科肿瘤医生认为很难实现病灶残留1cm,推荐新辅助化疗。随着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奥拉帕尼、Niraparib,免疫治疗药物如Avelumab在卵巢癌治疗中应用,多学科合作诊疗应运而生。周教授在推行卵巢癌MDT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遵循理念:1、以病人为中心,2、以循证医学为依据,3、以疗效为目的,兼顾生活质量。通过MDT,与患者充分沟通,为患者找到最适合病情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诊疗方案,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使患者获得最佳疗效,医患满足是目标!
孙巍副教授:介入诊疗在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中国医院放射科/第二介入病房孙巍副教授,结合大量病例阐述介入在妇科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介入在妇科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范围包括肿瘤诊断和治疗,诊断主要方式为经皮穿刺活检,治疗包括宫颈癌(术前新辅助、术后复发、宫颈癌大出血),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复发、转移),盆腔包裹积液或淋巴囊肿,泌尿系梗阻,膀胱受侵引起的血尿,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手段包括经皮穿刺活检术、盆腔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术、碘粒子置入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肺动脉化疗灌注术、穿刺抽吸(引流)固定术、经皮肾造瘘(双J管留置)术、输液港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抗凝+溶栓。孙巍副教授结合临床病人详细分析各种手段适应症及临床应用。介入具有多项有点: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容易接受),疗效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患者),手段多(可联合应用),可重复(加强疗效),介入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是局部治疗,需要与放化疗及靶向药物等联合应用,是MDT诊疗过程中重要部分。
李秀琴教授:MDT诊疗+Internet是肿瘤精准治疗的必由之路
中国医院妇科肿瘤病房主任、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MDT)专委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秀琴教授结合医学临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MDT诊疗+Internet是肿瘤精准治疗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医学临床面临着巨大问题与挑战,癌症已成为我国死亡第一大原因。由于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肿瘤医生对疾病缺乏整体观念及不了解交叉学科先进技术等因素导致很多患者不能得到最优的治疗方案。MDT指导临床治疗的理念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疗效为目的、重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MDT给医疗带来全面获益,使得医者有据、获得患者信任、节约费用、节约时间。目前在全世界2个最顶尖的医疗机构MDAndison、梅奥医疗中心就诊的每个患者都需要MDT制定治疗方案。随着科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将为医学界、大健康产业和全社会展示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医疗服务创新模式和服务理念,这也是时代的呼唤。肿瘤的MDT可提高优质专家资源利用率,提高我国肿瘤总体治疗水平、缓解医患矛盾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互联网已经助力医疗的很多领域,将在分级诊疗和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肿瘤MDT+Internet作为平台解决了专家资源少、空间、时间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保障远程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互联网+医疗的相关制度法规,出台远程医疗实践规范化流程和服务指南迫在眉睫!
吴鸣教授:SGO卵巢癌精准治疗最新进展
医院妇产科吴鸣教授总结年SGO卵巢癌新进展,在中国人卵巢癌中BRCA1/2和其它HRD并不少见。来自医院、中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的共同统计数据:卵巢癌中gBRCA突变率为28.5%,其中20.8%为BRCA1突变,7.6%为BRCA2突变。应注意,不同组织类型的卵巢癌均有BRCA基因突变的可能,因而不能依据组织学类型决定是否行BRCA基因检测。卵巢癌患者中HRD十分常见,而高级别浆液性癌中更加常见,具有BRCA突变或其它HRD的卵巢癌患者对于铂类化疗更加敏感、更适合接受腹腔化疗、复发时对于阿霉素更有效、伴有更长的PFS和OS,推荐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均应接受BRCA基因检测。回顾PARP抑制剂相关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SOLO2证实使用奥拉帕尼Olaparib可以明显改善PFS,除了贫血之外,其他毒性反应不重,SOLO2是第一个使用Olaparib作为维持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对于铂敏感复发以及BRCA1/2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存在明显的益处。进行中的Olaparib联合治疗临床试验证实,Niraparib明显改善使用铂联合化疗获得CR和PR的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不管是否存在BRCA突变或HRD的状态Niraparib不影响再次治疗的效果;使用Niraparib对于生活质量没有严重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对于使用铂联合化疗有效的复发性高级别卵巢癌患者应该考虑使用Niraparib,不管BRCA突变状态如何。吴鸣教授分析了既往和进行中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指出精准治疗是大势所趋。
崔恒教授:卵巢癌的免疫治疗
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崔恒教授从基础原理到临床应用讲述卵巢癌的免疫治疗,详细分析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最新进展(PD-1目前1-3期临床实验,CTLA-4目前2,3临床实验)。卵巢癌死亡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占首位,标准卵巢癌治疗模式为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6-8程紫杉醇+卡铂化疗,追踪随访约70-90%获得缓解,二线治疗后约70-90%复发。中国卵巢癌生存率约38%。癌症治疗已向精准医疗转变。卵巢癌生物治疗包括抗生成血管(如贝伐单抗,NCCN指南,证据级别为2B),PARP抑制剂(如olaparib),过继性细胞治疗(如TIL、CAR-T、TCR-T),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PD-1/PD-L1)。医院妇科肿瘤中心抗体系列研究,在抗原(CA-9、HE4)、抗体(COC-9,COCB2)、细胞(特异性体细胞治疗、胚胎干细胞)、疫苗(获得美国专利6B11)取得突破结果,同时正在进行国际多中心实验,已发现6B11mini疫苗能可以通过DC的处理、呈递,在体外诱导出抗原特异性CTL,如果同时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CIK,可能成为卵巢癌体细胞治疗的选择方案。经过充分的基础和临床实验证明,免疫疗法有望成为抗癌新“标配武器”。
黄耀斌(澳门)教授:PARP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经验分享
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澳门精准医学学会理事长黄耀斌详细讲述PARP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并分享了他在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中的经验。目前的研究显示:BRCA基因突变患者对铂类、脂质体阿霉素敏感;BRCA基因突变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无突变者;PARP抑制剂效果显著。PARP为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是DNA单链断裂修复的关键酶,PARP抑制剂通过合成致死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目前已经上市的PARP抑制剂包括:奥拉帕尼、Rubraca、Niraparib,其中奥拉帕尼使用最多。总结:1、对于铂类敏感或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奥拉帕尼有一定疗效,有BRCA突变者获益更多;2、奥拉帕你与西地布尼联合用药可能增加疗效,且对无BRCA突变者可达到有突变者相同的效果;3、一线治疗中,奥拉帕尼与TC方案合用可能会增加疗效4、奥拉帕尼的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为恶心、疲劳、贫血和中性粒细胞下降。
刘琦教授:EOC的病理分子分型及临床意义
三版《妇科肿瘤诊断新进展》主编,抗癌协会江苏省妇瘤专业副主任委员,医院妇产科刘琦教授首先分析EOC从病理分子分型的病理分子分型,结合靶向药物的应用指出卵巢癌的精准治疗的最后1公里在临床各位医生面对患者的个体化疗治疗方案。EOC占卵巢癌的90%,病理亚型包括:HGSC(源于输卵管);LGSC(源于卵巢上皮包含囊肿);CCC、EM(源于卵巢异位的子宫内膜);MC(源于卵巢苗勒管化生、胃肠道?)。LGSC主要突变为KRAS、BRAF、PTEN、PIK3CA;因ER/PR阳性,激素治疗可能有效;手术为首选治疗;对铂、紫杉常不敏感;VP16、托泊替康可能敏感;贝伐单抗、MEK抑制剂可以考虑。OCCC主要突变为ARID1A、PIK3CA、HER2扩增、HNF1β;ER/PR为阴性,因而激素治疗无效;手术为首选治疗,孤立复发者建议二次减瘤;铂不敏感,紫杉、伊立替康、托泊替康可能敏感;贝伐单抗、mTOR抑制剂可以考虑。EC主要突变为PTEN、ARID1A、CTNNB1、BRAF、PIK3CA;ER/PR阳性,可持续E/P交替激素治疗;手术为首选治疗;孤立复发者二次减瘤;可考虑贝伐单抗、mTOR抑制剂。HGSC仍分为“好治型”、“难治型”。“好治型”可行二次减瘤、两药方案、PARPi等。PDS/IDS前先穿刺组织(细胞蜡块)做基因检测,以预测手术意义、铂敏感型/铂耐药型复发。“BasketStudy”:体现癌症精准医疗的巨大进步。靶向TRK家族蛋白:Larotrectinib(LOXO-有希望成为“广谱靶向药物”。由于EOC肿瘤异质性,临床医生最想解决的还是“难治型”。
臧荣余教授:妇科肿瘤的遗传咨询
上海妇科肿瘤协作组组长,上海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妇产科主任臧荣余教授团队调查显示,中国女性卵巢癌BRCA1/2基因突变率为16.4%。遗传性卵巢癌的基因突变包括:BRCA1/2为主型,PTEN、RADSC突变,TP53突变,RB1、CCNE1突变,OBFC1等。遗传咨询的意义在于:了解家族肿瘤遗传的特征、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指导科学预防、精准诊疗。携带BRCA1/2突变基因的人群中,女性易患卵巢癌、乳腺癌,男性易患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NCCN、SGO均推荐卵巢癌患者进行BRCA筛查,意义在于可警惕其他肿瘤的发生、选择适合的靶向药物,明确家族中的高危人群,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王丹波教授:实现理想的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理念支持
辽宁省肿瘤研究所所长、医院(医院)副院长、辽宁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委王丹波教授分析了实现理想的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理念支持。卵巢癌治疗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1、卵巢癌外起源学说及二元论模型;2、遗传性卵巢癌认识。卵巢癌转移独具生物学特点,它浸润能力差、受累器官器官多为浆肌层且穿透腹膜者少见,使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得以实现。卵巢癌手术理念为:肉眼无残留或残余病灶≤1cm;必要时行肠管切除、脾切除、肝病灶切除、膈肌切除、肝曲、脾曲大网膜切除彻底;淋巴结切除的意义尚有意义。大样本临床数据及Meta分析显示,残余病灶越小,PFS和OS越长,证明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实现理想的肿瘤减灭术呢?手术医师术前应重视影像学评估,避免医源性残留;术中强调无瘤、减瘤观念;利用腹腔镜进行Fagotti评分,以确定行手术或新辅助化疗治疗。
主持人风采
精彩花絮
最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
有偿征稿,需原创文章,投稿邮箱:editor
yapot.cn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