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健康淋巴肿大疑恶变,竟是胃食管反流
2018-10-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来自香港的陈小姐,人前是位令人羡慕的“白富美”,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苦。三年前的一天,小陈吃了烧烤后,莫名低烧不止,颌下淋巴结肿大。家人带她四处求医,几乎用尽了各种退烧药和抗生素,仍然毫无效果。联想到曾有淋巴癌家族史,全家人都十分担心。为了防止噩运临身,小陈一直坚持吃药,结果却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等,吃不下饭,身体也越来越瘦。
直到今年年初,家人带着她慕名来杭州求医。30天后,奇迹发生了,小陈原本肿大的颌下淋巴结消失了。医生说,小陈姑娘淋巴结肿大,罪魁祸首不是癌症,而是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7.28%
误诊率有点高
“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有良性,也有恶性,原因也有很多,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中以口腔及咽部发炎所导致的颌下淋巴结肿大尤为多见。不过,口腔及咽部发炎,很大一部分病人并非是肿瘤等恶性疾病引发的淋巴结肿大,而是由胃食管反流持续刺激咽喉而引发。”杭州江南胃胆病研究所所长王来法医师说。
如果患者仔细去回顾,不少人其实伴有恶心、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小陈姑娘就是如此。所以,胃病好转,胃食管反流遏止,导致颈淋巴肿大的病根去除,引发恐慌的“恶魔”也就消失了。
说到胃食管返流,可能很多人对此病名不太熟悉,但据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这种病在人群中很常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生率为10%—48%,国内虽然还没有统一的调查,但根据已做过的区域研究,如北京的数据为5.77%,浙江的数据为7.28%,而这些都只是好几年前的调查,最近几年,临床医生们感觉到其明显增加的趋势。因此,及早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王来法医师说,胃食管反流的发病与情绪、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由于脾胃功能失调,贲门松弛等原因,引起胃的内容物经食道向上反流至咽喉部,带来咳嗽、咯痰、耳鼻炎等,以及胃酸刺激,引起喉气管痉挛、收缩,进而造成气道狭窄或声门闭塞,表现为吸气困难,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而因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为心脏病、咽炎、慢性咳嗽、食管肿瘤等,走错门诊的事情时有发生。
中医治胃病
讲究标本兼治
“对于胃食管反流等胃病的治疗,临床上多数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诊疗,西医重在诊断,中医则在治疗和养身方面更占优势,比如,通过中草药内服、外敷、火罐穴透等进行整体治疗。”王来法医师说。
但不能忽略的是,中医治疗胃病,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标本兼治。不同的胃病患者,起病的原因、胃病的变化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人的个体差异性。
王医师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观察研究,认为胃病发生的关键是元气不足,由此造成胃的活力减弱,功能失调,动力下降,外邪乘虚而入,进而导致胃黏膜损害,引发炎症、糜烂、溃疡、腺体萎缩,直至发生恶变。
王医师认为,对胃病的治疗,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如只治其一,不问其二,则事倍功半。治疗胃病首先要恢复胃的元气,激发胃的活力,调节胃的功能,进而根据各种胃病的不同,采取合理对症、整体用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在临床中,王来法医生通过中草药内服、外敷和真空穴透三法合一的协同治疗,使疗效倍增。所谓的穴透外敷,就是将中草药敷于脐穴,然后结合中草药火罐的压力,使药物通过脐穴皮肤的渗透和吸收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达到病处,从而激发相关脏器的元气和活力,发挥治疗作用。而内服中药则是在胃黏膜处形成保护膜,抑菌杀菌,全面调理和恢复脾胃功能,预防胃病恶变。
胃病靠“养”
养成良好习惯很重要
那么,如何防止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以及阻止慢性胃病的恶变?
王来法医师说,其实很简单,但是一定要做到: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吸烟、少喝酒;多吃新鲜蔬菜和适量水果,蔬菜买回来一定要浸泡到位,除去有害物;不要吃反季节食品、油煎食物、霉变食物;少吃茭白,因为茭白农药含量较高。
另外,饥饿时不能吃的东西千万要记牢:柿子、山楂、白薯、桔子、菠萝、黑枣、鲜荔枝、冷饮,因为这些东西对胃刺激实在太大。同时注意不喝生水,自来水要烧开后喝。
而如果真的患上了重病,那也不要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同样程度的恶变,患者用同样的治疗手段,心态好的患者与心态差的在临床效果上往往差异很大,心态越好,其治疗效果越好。
来源:今日早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