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并发惰性淋巴瘤不会改变新诊
2020-10-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最好用中药治疗 http://m.39.net/pf/a_4633653.htm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最常见的亚型,新诊断为DLBCL的患者中约有10%至15%并发惰性淋巴瘤。这些惰性淋巴瘤可以转化为更具侵略性的淋巴瘤如DLBCL。这些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都使用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或R-CHOP样免疫化学疗法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这些并发惰性淋巴瘤的DLBCL患者通常被排除在3期临床试验之外,没有独立的研究结果,因此尚不清楚这些患者应用一线免疫化学疗法后是否与DLBCL病人的临床结局相似。本研究中作者在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系统性分析病人接受利妥昔单抗的免疫化学疗法治疗后,DLBCL合并惰性NHL的患病率,临床和病理特征以及临床结局。该研究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Blood上。
研究方法
从年开始,将新诊断为淋巴瘤(首次诊断9个月内)患者纳入分子流行病学资源库(MER)中。本研究于年2月查询MER数据库,在最终分析中,纳入年3月至年6月之间诊断为DLBCL且接受一线R-CHOP或R-CHOP样免疫化学疗法(如剂量调整的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的患者,环磷酰胺,阿霉素和利妥昔单抗[DA-EPOCH-R];R-CHOP与甲氨蝶呤预防性治疗[鞘内或静脉输注];R-CHOP与来那度胺,依维莫司或埃普拉单抗等新型药物联合使用[在临床试验中];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普卡巴嗪和泼尼松[R-CEP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依托泊苷,阿糖胞苷,博来霉素,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和泼尼松[R-ProMACE-CytaBOM];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大剂量甲氨蝶呤,并与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和阿糖胞苷[R-CODOX-M/IVAC]等交替使用)的患者。排除标准为患有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患者。
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在MER中共筛查了例的DLBCL患者,纳入了按照R-CHOP或R-CHOP样免疫化学疗法治疗的例单独的DLBCL或合并惰性淋巴瘤的患者。在诊断时,例患者(87.1%)为DLBCL,例患者(12.9%)并发DLBCL和惰性NHL。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为滤泡性淋巴瘤(FL,n=;8.2%),其余包括边缘区淋巴瘤(MZL,n=15;1.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n=14;1.1%),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n=2;0.2%)和其他未分类的B细胞NHL(NOS,n=31;2.3%)。
下表总结了与DLBCL同时发生的惰性NHL的组织学模式。对于同时发生的DLBCL和FL,有67例患者在同一部位出现了DLBCL和FL(复合组织学),有25例患者在不同部位出现了DLBCL和FL(病理学不一致),有17例患者同时出现复合性和不一致的病理。对于并发的DLBCL和其他(或未分类的)惰性NHL,有8例患者具有复合组织学,50例患者病理结果不一致(多数情况下骨髓中有惰性成分),4例患者既有复合病理又有不一致的病理结果。
表1与DLBCL同时发生的惰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和部位
与DLBCL并发其他惰性NHL相比,DLBCL并发FL更常见,并且大多数具有复合性病理。与单独DLBCL的患者相比,DLBCL并发FL的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较少(P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较低(P0.01),而DLBCL并发其他惰性NHL的患者更多处于疾病晚期阶段(P0.01,主要是由于骨髓受累),以及IPI升高的趋势(P=0.09)。在细胞来源(COO)方面,DLBCL并发FL组主要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92.9%),且高于DLBCL组(61.8%,P0.01),并且DLBCL并发其他惰性NHL组相对于DLBCL组非GCB更丰富(52.3%vs38.2%;P=0.06)。
表2单独DLBCL组,DLBCL并发FL组以及DLBCL并发其他惰性NHL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所有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年(范围:0-16.1年),共有起事件发生和例死亡。与DLBCL组患者相比,DLBCL并发FL组患者具有相似的无事件生存年(EFS,中位EFS为11.5年,95%CI,8.0-14.9vs10.1年,95%CI,8.5-11.7;P=0.47),并且有更好的总生存(OS)趋势(P=0.05)。相反,与DLBCL组患者相比,DLBCL并发其他惰性NHL组患者有EFS恶化的趋势(中位EFS,4.8年95%CI,1.2-8.4vs10.1年;P=0.09),但OS相似(OS的中位数为10.0年,95%CI,5.8-14.3vs14.5年;P=0.33)。调整IPI后,与DLBCL组患者相比,DLBCL并发FL组患者具有相似的EFS(危险比(HR)=0.95;95%CI,1.71-1.27)和OS改善的趋势(HR=0.75;95%CI,0.52-1.09)。同时,与DLBCL组患者相比,DLBCL并发其他惰性NHL的患者具有相似的EFS(HR=1.19;95%CI,0.86-1.66)和OS(HR=1.09;95%CI,0.74-1.60)。
图1单独DLBCL组,DLBCL并发FL组以及DLBCL并发其他惰性NHL组患者的生存率
表3EFS和OS的Cox回归分析
因为DLBCL并发FL组细胞来源为GCB亚型,所以作者比较DLBCL并发FL组患者和单独DLBCL中GCB亚群组患者的结局,发现这些患者具有相似的EFS(中位EFS为11.5年,95%CI,6.3至NAVS10.6年,95%CI,8.5-12.7;P=0.81)和OS(P=0.24)。调整IPI后,与DLBCL患者相比,DLBCL并发FL组患者的EFS(HR=1.00;95%CI=0.73-1.36)和OS(HR=0.84;95%CI=0.56-1.23)几乎相同。
图2DLBCL中GCB亚群组或DLBCL并发FL组的患者的生存率
下图标出了DLBCL并发惰性NHL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复发模式(27/例DLBCL并发FL患者复发,22/62例DLBCL并发其他惰性NHL患者复发,均出现DLBCL复发和惰性成分复发。此外,一些多次复发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惰性成分复发。
图3DLBCL并发惰性淋巴瘤患者的复发模式
研究结论
新诊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滤泡性淋巴瘤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GCB亚群组的临床结局相似,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其他惰性淋巴瘤不会加重其预后。因此,新诊断的弥漫性大B淋巴瘤的临床试验应考虑纳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发惰性淋巴瘤的患者。
编译及审校组成员
编译组稿
张雅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WangYetal.Blood.Jul26.pii:blood.000858.doi:10./blood.000858.
血液前沿
HEMATOLOGYFORWARD
专注血液领域
宣传与继续教育平台
学术丨研究丨会议丨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