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外科专家罗成华腹膜后肿瘤的鉴别与诊断

2020-8-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之症状、体征常隐袭而模糊,从最初出现主诉至确诊该病,平均间期长达5.5-7.5月。

首先,需要判断肿块来源于腹腔内,还是来源于腹膜后。待临床上诊断为腹膜后肿块后,需进一步确定其组织学类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必须与其它更为常见的腹膜后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

需要鉴别的疾病很多,多囊肾、肾积水及肾上腺瘤是肾脏最常见的疾病,位于腹膜后两侧;胰腺肿瘤及假性囊肿位于中腹部;肝肿瘤、肝囊肿及脓肿位于右侧;脾、胃病变位于左侧;在盆腔,卵巢、子宫肿瘤以及膀胱本身可与腹膜后肿瘤混淆。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动脉瘤可能与腹膜后肿瘤相似,但有搏动性。肾上腺的广泛肿瘤可能表现为腹膜后肿块。

另外,腹腔或腹膜后的炎性病变亦可与腹膜后肿瘤混淆,虽然炎症常出现发烧及其它全身症状。腹膜后副脾虽罕见,但易误诊为腹膜后肿瘤。有时,腹外肿瘤可首先表现为腹部肿块。例如一原发睾丸隐性肿瘤,可表现为巨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膜后肿块伴发烧可能是累及各个部位及器官的淋巴肿瘤的最初表现。

鉴别这些疾病,除了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了解临床症状及体征外,还需依靠一系列的辅助检查方法的综合利用。恰当的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是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关键,诊断与鉴别诊断腹膜后肿瘤要全面、综合、有步骤地运用各种检查方法。

可首先采用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如腹平片、B超、CT,如需明确组织类型,可采用B超或CT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术。如果B超、CT尚不能完全确诊,再采用消化道钡餐、静脉肾盂造影、血管造影等方法,以期获得完整的检查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并为手术治疗及其它辅助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在恶性腹膜后肿瘤中,40%为淋巴瘤或各种泌尿生殖嵴肿瘤,55%为肉瘤。间充质来源肉瘤常为异质性,含不规则实性、半实性、及由病理性坏死形成的液化区,而淋巴瘤为多发性,可进行鉴别。

有人总结出腹膜后肿瘤良、恶性鉴别评分系统,恶性因素有:1.瘤体最大直径≥5.5cm;2.出现症状;3.无钙化;4.边界不规则;5.出现囊性变或坏死。

上述腹膜后肿瘤分数与恶性可能性呈显著相关性。在对腹膜后肿瘤开始进行治疗前,有必要作全身检查,以搜索有无局部及全身转移。

专家介绍

罗成华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大外科主任

罗成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副主任、腹膜后肿瘤外科主任,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ASCRS)InternationalFellow,知名肿瘤外科、肛肠外科、普通外科专家。

擅长疑难腹膜后肿瘤及复杂盆底、肛肠外科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每年诊治疑难、复杂腹膜后肿瘤及盆腔肿瘤病人达例以上。曾被中央电视台2、7、10频道,北京电视台、新华网、健康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著10余篇。举办中国腹膜后肿瘤论坛、中国肛肠创新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获全军医疗成果奖1项,国家专利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及北京首发基金等项目,总科研经费达万元。

已出版《肿瘤专科医师培训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腹膜后肿瘤》(人民卫生出版社)、《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军医出版社)、《结直肠肿瘤》(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便秘治疗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痔治疗新技术-LigaSure痔切除术(附手术操作DVD)》(人民军医出版社)等专著,正主编《RetroperitonealTumors:InvestigationandManagement》(Springer美国出版)。

兼任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模拟医学分会会长、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腹膜后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腹膜后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肛肠医学联盟理事长、中国中医药肛肠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肠肛门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杂志》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等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yyzn/10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