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丨经典病例37腹部伯基特淋巴
2021-7-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6岁7月。
主诉:发现腹部肿物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患儿因摔跤后腹痛于当地就诊检查发现腹部肿物,不伴发热、恶心、呕吐,大便正常,无尿频、尿痛及腰痛等不适;医院就诊行MRI检查提示腹腔肿瘤,未作特殊处理,门诊以“腹腔占位性病变”收入院。患儿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可,小便清长,大便正常。专科情况:腹部饱满,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下腹部偏左侧可及约5.0x.0x4.5cm大小肿块,质硬,无触痛,表面光滑,界限清,活动度可。
既往史:按要求接种接种疫苗;平素身体良好。既往反复间断腹痛,具体时间家长诉不清。
实验室检查:WBC:2.83×/L;PLT:×/L;NEU:51.4%;CA:59.0u/ml(正常值:0~35);AFP:1.3IU/ml(正常值:0~23.4);CEA:0.7ng/ml(正常值:0~3.4);CA19-9:7.3u/ml(正常值:0~27)。
医院MRI检查:腹腔肿瘤。
超声:本院胃肠道彩超:正中腹混合性占位性病变,来源于腹膜后多考虑。
本院门诊胸腹正立位X片:骶前似见团状致密肿块影。
本院头颅、胸部CT检查:正常。
本院骨髓穿刺:髓象增生,粒系比例增高。
CT/MRI扫描:腹部CT检查: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DefinitionAS64排层螺旋CT机。患儿自主呼吸安静配合下进行扫描。管电压kV,管电流采用自动mAs(Care4D技术),旋转速率为0.3s/°。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兴趣区定为腹主动脉,阈值Hu,达到阈值后延迟5s扫描。原始图像0.6mm重建,使用SIEMENS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等技术重建显示腹部大血管。扫描范围自膈肌水平至盆腔,并对非检查器官进行电离辐射防护;如图1~4。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答案:A
该病例在CT平扫图像上,病灶位于下腹部正中,具体来源部位较难辨认,肿块周围肠管受压推移,位于腹膜后间隙可以排除,肿瘤来源于肠腔内外需进一步观察分析,从上述轴位及冠、矢状位MPR图像看,肿块周围未见肠腔及肠壁影,可以初步排除肿块位于肠腔内,因此B、C答案可排除;A答案比较合理。
问题2:该病例在CT平扫基础上,下列哪项检查和技术更能提供定位、定性信息(单选)
----------------------------------
A.腹部平片
B.腹部DSA检查
C.腹部MRI平扫+增强
D.腹部CT增强+后处理重建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答案:D
该患儿在行CT平扫后,在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进行快速增强成像扫描,并与患儿家长告知检查内容与风险,签署知情同意志愿书。静脉增强扫描使用单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优维显、剂量2.0mL/Kg,流率1.01mL/s,于注射后25s、90s分别行二期动态增强扫描;然后在工作站行冠、矢状位及腹部大血管重组的后处理图像(如图5~10)。
在CT增强图像上,动脉期(图5~7):肿块实体部分强化,内部低密度坏死区未见强化,MPR重建图像示肿块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静脉期(图8~10)可见肿块内部持续强化,并见多支强化血管影,低密度坏死区仍未见强化;从病灶内血供来说,D为最佳答案,增强薄层重建有助于病灶的定位诊断;同样该患儿也可以选择无创性MRI检查,其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不及CT,图像质量次于CT,患儿6岁,仍不能屏气配合呼吸门控扫描,图像伪影重,故不推荐为首选。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
A.腹部胃肠间质瘤
B.下腹部软组织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恶性间皮瘤)
C.下腹部内胚窦瘤或卵黄囊瘤
D.下腹部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
E.下腹部神经母细胞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答案答案:D
该病例诊断为D依据如下:
手术与病理所见:手术所见:探查见右中下腹巨大实质性包块,大小约16x10x9cm,肿块位于距回盲部20cm-10cm小肠系膜根部,包绕小肠系膜血管,并与大网膜粘连,包块完整,表面见多个不规则突起,未见破溃,周围血管扩张,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肠管未见明显侵犯。
病理所见:瘤体呈鱼肉状,灰黄色,质韧,内部见坏死组织。
免疫组化:Bcl-2(-)Bcl-6(+)CD20(+)CD21(树突细胞网-)CD3(-)CD30(-)CD45RO(+)CD5(-)CD79α(+)GranzB(-)Ki-67(>95%)MP0(-)MUM1(-)Pax-5(+)CD10(+)TdT(-)EBER(+)(腹部)伯基特淋巴瘤。
镜下见肿瘤细胞单一,中等大小,呈弥漫侵袭性生长,可见明显星空现象;细胞核圆形,染色粗糙,核分裂像多见。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中下腹正中见较大软组织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CT值约为40-54H,边缘不规则,局部隆突凸,大小约为8.1cmx5.9cmx8.6cm。
增强扫描:肿块实体部分明显强化,中央低密度区未强化,CT值约为48-76HU;动脉期见肿块由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内部血流丰富,见多支强化血管影。静脉期肿块持续强化见肠系膜上动静脉吻合网形成,肿块包绕肠系膜上动静脉及其系膜脂肪形成“三明治征”。
2本病例的读片思路(1)发现病变与认证:本病例CT平扫较易发现病变所在,但病变具体来源较难辨认;CT增强动态扫描对于判断肿块来源,特别是动静脉期薄层重建图像对于观察肿瘤供血极有帮助;本病例基本征象为肿块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以等密度为主,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囊变影。
(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对于本病例来说,由于肿块较大,单从平扫来说,对于肿块定位诊断十分困难,肿块可能来源于肠腔内外、肠系膜及大网膜均有可能;增强动态扫描,根据肿块血供判断其来源提供有力帮助,虽然本病例的定位诊断较为困难,但结合各期薄层及MPR图像仔细观察分析,可初步判断肿块来源。
(3)定性诊断:本病例病灶特点为下腹部正中实体占位性病变,内部见坏死囊变区,肿块包膜完整,边界不规则,见结节样凸起;该患儿为6岁7月女孩,此年龄段可以有多种肿瘤发生,因此,该病例术前正确诊断的可能性与概率是很小的。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该病例特点为:下腹部正中肠道来源实体成分为主孤立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规则,见多发结节状凸起,包膜完整,呈跨中线生长;增强扫描肿块由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供血,实体部分明显强化,肿块周围肠管壁未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患儿为学龄前儿童,虽然年龄小,从病变成分及强化程度,恶性占位还是首先考虑;此阶段软组织肉瘤、淋巴瘤及内胚窦瘤均可发生,但若术前能正确诊断还是相当困难。
2诊断鉴别(1)软组织肉瘤(softtissue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