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淋巴上皮瘤样癌2例
2020-8-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carcinoma,LEL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是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一种罕见变异型。临床预后好于一般的宫颈鳞癌,我单位在最近半年内的临床外检工作连续碰到两例,结合临床特点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复习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汇报如下,望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病例1,女,51岁。医院行妇科检查提示宫颈外形改变,建议前往当地妇幼保健院进一步检查,查HPV16和39阳性,宫颈病理结果回报:肿瘤由境界不清的非角化团巢肿瘤细胞组成,混有大量的淋巴细胞,考虑为鳞状细胞癌,非角化型,建议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患者为求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就诊我院,年12月5日于全麻下行腹式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送检手术标本至我科。
病例2,女,41岁,主因发现宫颈肿瘤2个月,年3月26医院就医行阴道镜检查,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子宫颈恶性肿瘤Ⅲ-Ⅳ期”收入妇科治疗,送检活检标本至我科。
1.2方法切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3μm厚切片,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镜下观察所有切片。所用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公司。
2.结果
2.1大体病例1,送检子宫根治标本及腹腔淋巴清扫组织,宫颈外口最大径5cm,宫颈粘膜结节状增厚达1cm-1.8cm,切面呈灰白间灰褐色,质硬,几乎环绕整个宫颈。
病例2,送检送检灰白色软组织1块,大小0.5*0.4*0.2cm,质中。
2.2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团状或条索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深染,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间质中有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图1-2)。
2.3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CK5/6、CK7、Cytokeratin(图3)、P16、P40(图4)、P63(图5)阳性表达;间质细胞CD3(图6)、CD20(图7)、CD阳性表达;肿瘤细胞ER、PR和S-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40%(图8);分子检测EBER阴性(图9)(0/2),HPV检测16型阳性(2/2)。
诊断结果:病例1:考虑为宫颈淋巴上皮瘤样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1/2宫颈壁全层,脉管内未见癌栓,神经未见癌浸润;病例2:(宫颈)淋巴上皮瘤样鳞状细胞癌。
图1肿瘤细胞呈巢状、团状或条索状排列,间质中有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倍;
图2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深染,呈空泡状,核仁明显,可见核分裂象,倍;
图3肿瘤细胞CK弥漫强阳性,EnVision法;
图4肿瘤细胞P40阳性,EnVision法;
图5肿瘤细胞P63弥漫强阳性,EnVision法;
图6间质细胞CD3阳性,EnVision法;
图7间质细胞CD20阳性,EnVision法;
图8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40%,EnVision法;
图9EBER分子检测阴性
2.4随访病例1术后未作其他处理,术后诊断宫颈癌ⅠB1期,随诊9个月,状态尚好,未见复发及转移;病例2根据影像学提示,诊断宫颈癌IIIb期,医院治疗,后失访。
3.讨论
3.1临床特点年日本学者HamazakiM等人首次描述宫颈LELC,当时称之为“富有广泛淋巴细胞浸润的局限性癌”和“宫颈髓样癌”。随后有学者陆续以“富有淋巴样间质的宫颈未分化癌”和“宫颈的淋巴瘤样癌”等来描述该肿瘤。它在组织学上与鼻咽部LELC相似,可发生于前肠起源的其他器官,包括肺、胸腺、腮腺、胃、膀胱及子宫等。文献报道LELC占宫颈原发性恶性肿瘤0.7%,在亚洲妇女占0.63%。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外阴、阴道、子宫内膜、卵巢、前庭大腺及宫颈均有相关文献报道。
LELC患者多以异常阴道出血就诊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或性生活后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伴或不伴腰腹疼痛、腰骶部坠胀感。行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内少量血性分泌物,宫颈正常或略肥大,宫颈表面可见菜花状、息肉状肿物或呈浸润性增厚。患者大多数为早期,与常见宫颈癌相比,宫颈LELC的发病年龄较轻,HasumiK等认为约41.0%的宫颈LELC患者在45岁以下(平均为43.5岁)。
3.2诊断及鉴别诊断大体肿瘤界限尚清,以膨胀性生长为主,也可有溃疡样病灶。表面多呈细颗粒状,切面灰白,质脆。镜下肿瘤由未分化的大细胞组成,肿瘤细胞大小一致,胞质淡染,界不清,肿瘤细胞散在分布或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聚合成界限清晰的合胞体,与间质分界清,肿瘤细胞略呈鳞形分化倾向;肿瘤细胞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深染,呈空泡状,核膜清楚,嗜酸性核仁;间质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也有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等,这些炎性细胞不但出现在肿瘤细胞岛之间的间质内,也可混杂在上皮样肿瘤细胞之间。
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上皮标记物,如CK,CK5/6,P63,P40,EMA,也可表达P16和P53,间质细胞表达CD3,CD20,CD等淋巴浆细胞标记物。
鉴别诊断:①宫颈淋巴瘤:相当罕见。常因背景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反应,而忽略隐藏在其中的巢团状排列的癌细胞,特别是活检标本;形态上需要与淋巴瘤相鉴别,如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②宫颈毛玻璃样细胞癌:一种特殊类型的腺鳞癌,癌细胞胞浆宽,但细胞间界限清楚而不呈“合胞体”样,个别胞浆内可见黏液分泌;间质炎细胞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为非淋巴浆细胞。③转移性LELC:全身检查排除原发灶,才考虑为宫颈原发LELC,本组病例排除其他部位LELC转移,故考虑原发。④宫颈淋巴瘤样病变: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年首次描述,国内曾称为假性淋巴瘤。该病病因不明,可能与炎症刺激或EB病毒感染所致。大体表现为宫颈糜烂或宫颈息肉,镜下可见大量弥漫分布的大细胞,其形态类似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甚至与R-S样细胞非常相似,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
3.3病因学①一般性因素:与常见类型宫颈癌一样,例如多个性伴侣、吸烟、性生活及分娩过早、多产、性传播疾病、经济因素和免疫抑制等因素。②EB病毒感染:现在研究证明鼻咽部,多数肺和胃等部位发生的LELC与EB病毒感染密切联系;而皮肤、膀胱、女性生殖系统等部位LELC的相关性有较大争议。EB病毒与亚洲妇女的宫颈LELC的发病有关,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能与原癌基因Bcl-2有关,相关的研究认为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可能会抑制细胞的凋亡,从而使细胞出现异常增殖而导致宫颈癌的发生。③HPV感染:西方国家的患病妇女中,在宫颈LELC发病上起一定作用的可能是HPV。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明确病因,高危型HPV感染诱发宫颈癌与E6和E7基因编码原癌蛋白相关。经过一系列的分子反应后最终导致细胞异常增殖,从而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
3.4治疗及预后宫颈LELC目前临床无规范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和化疗,因其对放疗不敏感而不常用。手术治疗为早、中期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具体术式与普通宫颈癌无异。多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加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卵巢。与常见类型宫颈癌一样,宫颈LELC行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行术后辅助放化疗。
宫颈LEL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宫颈癌,具有发病年龄低,预后好等特点,但该肿瘤尚无明确的规范治疗方案,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由于其为少见的宫颈肿瘤,正确认识该疾病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对今后减少和避免漏诊和误诊,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王学利,男,中级医师,硕士研究生。年6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与病理学专业,主修细胞病理学;后因工作单位因素,在医院病医院病理科,先后共进修三年,但未能参加规培,年6月在医院(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病理科工作至今,负责一线医生工作。
发表文章
1.WangX,WangF,LiangY,etal.Primarysmallcellcarcinomaafterrenaltransplant:Acasereport[J].Medicine,.2.纪晓坤,王学利,杜芸,etal.Beclin1和HLAⅠ、Ⅱ在人卵巢癌SKOV3细胞中的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09):13-17.
3.王学利,陈文,王凤华.移植肾术后肉瘤样癌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6(04):-。
4.另有两篇文章诊断病理学杂志已接收。
年1月担任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委员,并参与课题基金和专利数项。
医之本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