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按压推拿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
2016-10-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内蒙医院宋戈光
目的探究针刺加按压推拿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与系统评价。方法选取年1月至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均给予按压推拿及针刺百会、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灸中脘、关元穴,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将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同治疗前相对比。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50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96%,其中显效患者33例,占66%;有效15例,占30%;无效2例,占4%。同治疗前相比治疗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时,可以采用针刺加按压推拿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0 引言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又称雅痞症、慢性伯基特淋巴瘤病毒(EBV)、慢性类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等。患者的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性的疲劳、记忆性差以及身体疼痛发热,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紧张等一系列患者机体所表现出衰弱疲劳症状的疾病。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针刺加按压推拿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与系统评价,选取年1月至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共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在接受针刺加按压推拿法治疗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年1月至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9.42±2.15)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5.6±1.23)年。
1.2 治疗方法按压推拿,将患者置于仰卧位,将右手掌置于患者中脘穴位置,伴随着患者的呼吸频率徐徐发力直至趾骨处按压推拿,待手下有搏动感后,维持用力2分钟,而后缓缓抬手,此时患者感觉一股热流向下腹部、腰部、会阴部及双下肢灌注,用同法分别按压关元、气海。针刺治疗法主穴: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穴。随证配穴:肾虚配肾俞、命门;脾虚配脾俞、中脘;痰湿配丰隆、内关;心虚配心俞、神门;肺虚配肺俞、列缺;肝郁气滞配肝俞、太冲。每日针灸加按压推拿各一次,连续治疗十日为一个疗程。
1.3 诊断标准根据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修订的诊断标准。首先:持续时间约为6个月或6个月以上及反复性病发的疲劳症状,患者在得到充分的休息之后疲劳症状依然无法缓解,患病后患者的各项能力及活动性同患病前相比有明显的降低;其次:同时存在以下症状中的4项症状或4项以上症状:其一注意力分散记忆能力降低;其二咽喉肿痛;其三颈部僵硬难以弯曲亦或是淋巴结异常肿大,触碰后有疼痛感;其四肌肉疼痛;其五非关节炎性的关节部位有疼痛感;其六头部疼痛;其七睡眠状况失去规律;其八在劳累过后疲劳性症状持续存在。
1.4 评价指标显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状彻底消失,或消失程度≥2/3;有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状消失程度≥1/3;无效: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状消失程度<1/3,或未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在接受针刺加按压推拿法治疗之后,治疗有效率为96%,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表1 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比例
治疗效果
治疗后(n)
所占比例(%)
显效
33
66
有效
15
30
无效
2
4
注:同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疲劳综合症(CFS)又称雅痞症、慢性伯基特淋巴瘤病毒(EBV)、慢性类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等等。患者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身体出现慢性疲劳征状的病症,其具体定义是患者存在较长时间原因不明的强度疲劳感觉亦或是或身体不适感。其症状主要包括有发烧、喉咙痛、淋巴结肿大、极度疲劳、失去食欲、上呼吸道出现反复性复发感染、小肠不适、黄疽、焦虑、抑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质量低下或是嗜睡症状、对光及热敏感、记忆能力持续降低、注意力较为分散无法将其有效的集中、头痛、痉挛、肌肉与关节痛。这些症状与感冒及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较易发生误诊。通常会被误诊为臆想病、抑郁症、或精神引起的身体疾病。目前在西医中尚无对付此病毒的药或疫苗,辨识此病并不容易,且其临床症状变化较大。临床上在对于此病进行诊断时,判断依据首先是持续时间约为6个月或6个月以上及反复性病发的疲劳症状,患者在得到充分的休息之后疲劳症状依然无法缓解,患病后患者的各项能力及活动性同患病前相比有明显的降低;其次必须同时存在以下症状中的4项症状或4项以上症状:其一注意力分散记忆能力降低;其二咽喉肿痛;其三颈部僵硬难以弯曲亦或是淋巴结异常肿大,触碰后有疼痛感;其四肌肉疼痛;其五非关节炎性的关节部位有疼痛感;其六头部疼痛;其七睡眠状况失去规律;其八在劳累过后疲劳性症状持续存在。
在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50例患者在接受针刺加按压推拿法治疗之后,总有效率达到了96%,其中显效患者为33例,在所有患者当中所占比例达到了66%;有效患者人数为15例,在所有患者当中所占比例达到了30%;无效患者人数为2例,在所有患者当中所占比例达到了4%。同治疗前相比治疗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主要以青年人群及中年人群为主,且女性人数多于男性人数。此项病症大多虚损本源,临床上常表现为气郁、气滞、经脉不通等症状,属虚实夹杂,在中医中被归于“虚劳”范畴当中。笔者主要通过将脏腑经络学说作为治疗依据,将气血调节、脏腑补益、祛邪扶正作为治疗原则,采用按压推拿调节人体机能,增强免疫能力,达到抗疲劳的目的,同时辅以针刺穴位,调节人体的系统功能,最终实现治疗CFS的目的。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时,可以采用针刺加按压推拿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摘自《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年第15卷第89期]
大量不保留食醋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医院消化内科胡素华
目的:分析大量不保留食醋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8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食醋保留灌肠,观察组采用食醋大量不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排便时间大大缩短,神志转清时间明显缩短,住院天数减少(P<0.01)。结论:采用大量不保留食醋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显著,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日,值得推广。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导致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和昏迷。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手段就是降低血氨,而引起肝性脑病的毒性物质主要来源于肠道,氨50%左右产生于结肠细菌。因此清除肠道含氮物是减少氨及其他毒性物质产生和吸收的快速、有效方法。我科使用大量不保留食醋灌肠,彻底清除肠道内宿便、积血及含氮物质,使血氨降低,患者清醒时间缩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年6月~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肝性脑病患者,男55例,女25例,年龄40~83岁,符合肝昏迷诊断标准,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7±10.46)岁,肝性脑病分期:Ⅰ期22例;Ⅱ期10例;Ⅲ期6例;Ⅳ期2例。观察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2.5±9.63)岁,肝性脑病分期Ⅰ期18例;Ⅱ期16例;Ⅲ期4例;Ⅳ期2例。治疗前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均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甘利欣、支链氨基酸等抗昏迷、保肝,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控制感染,防治消化道出血等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0.9%生理盐水ml加食醋20ml保留灌肠,按普通保留灌肠法灌肠。观察组:蒸馏水~ml加食醋50~ml,倒入一次性灌肠袋,温度39℃~41℃,取侧卧位,肛管插入20~30cm,患者臀部放置便盆,调整滴速90滴/分,一天2~4次。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两组灌肠后排便时间及清醒时间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灌肠排便时间大大缩短,神志转清醒时间明显缩短。见表1。
表1 两组灌肠排便及清醒时间比较
组别
n
排便时间(h)
清醒时间(h)
对照组
40
24±12
26.5±5.5
观察组
40
0.5±0.3
16.0±4.5
U值
12.
9.
P值
<0.01
<0.01
3 讨论
3.1 大量不保留灌肠能迅速清除肠道内的积血,而保留灌肠则不能引起肝性脑病的毒性物质主要来自肠道,正常人胃肠道每日产氨4g,氨50%左右产生于结肠细菌,因此清洁肠道是减少氨及其他毒性物质产生和吸收的快速、最佳方法,在肝性脑病的防治中特别重要。配置成10%~30%食醋~ml大量不保留灌肠,每天2~4次,能彻底清除肠道内的积血、含氨物质,从而促使患者清醒。而保留灌肠排便时间12~36小时,不能迅速清除肠内含氨物质。
3.2 食醋灌肠能有效地降低血氨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又称醋酸,分子式为CH3COOH,一方面刺激肠蠕动,清除肠内含氮物质;另一方面促使肠道pH值保持在5~6以下的弱酸性环境,NH3转变为NH4增多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氨,促使患者神志改善至清醒。所以肝昏迷患者要使用食醋灌肠,忌用肥皂水灌肠,以免昏迷加重。
3.3 影响肝性脑病灌肠疗效的因素影响因素包括灌肠药液的质和量、灌肠器具的选择、体位的改变、插入深度、保留灌肠液的温度等。患者取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灌肠液温度39℃~41℃,插入深度20~30cm,确保导管到达乙状结肠中段,使灌肠液在肠腔保留更长时间,从而充分发挥更好的作用。
3.4 食醋灌肠液要正确配制临床上可考虑选用等渗性食醋灌肠液,以减少渗透压对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有报道:采用高渗透压的食醋与低渗透压的蒸馏水混合,配制成体积分数为30%,pH值3.58,渗透压mmol/L的等渗性灌肠液,避免因灌肠液渗透压过高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并且这种灌肠液的浓度、pH值最能满足肝性脑病的治疗需求。
综上所述,配制10%~30%的食醋~ml倒入一次性灌肠袋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可以在患者臀部放置便盆,一方面冲洗肠道,一方面可以使肠腔呈酸性环境,减少氨的产生及加快氨的排出,促使患者神志转清楚,缩短住院天数;一次性灌肠袋用毕丢弃黄色垃圾袋处理,经济适用,防院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摘自《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14卷第6期]
多途径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分析
医院外六科刘仁贵何晓明冯超崔学兵
我科从7年9月~年9月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36例,分别采取了肝脓肿切开引流、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以及保守治疗的多种途径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17~69岁,平均46.8岁。肝脓肿位于肝右叶者26例(72.2%),左肝叶者10例(27.8%)。脓肿直径<5cm者12例(33.3%),脓肿直径5~10cm者17例(47.2%),脓肿直径>10cm者7例(19.4%)。单发26例(72.2%),多发10例(27.8%)。有肝外伤病史6例,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9例。病程15d~2月。其中行肝脓肿切开引流1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4例,采取保守治疗9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明确为细菌性肝脓肿以及脓肿的部位、数量。对于脓肿位置较深,或者脓肿多发者行肝脓肿切开引流13例,根据术中情况切开脓肿,取脓液送实验室检查,吸尽脓液,清除坏死组织后分别用双氧水及淡碘伏盐水冲洗脓腔,于各脓腔内放置一根负压引流管,于膈下间隙放置一根乳胶引流管;14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室完成操作,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由超声科医生探测好脓肿的位置、大小、距离体表的深度,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确定穿刺进针点并标记。用2%利多卡因行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要求深度达壁层腹膜。我们采用单腔深静脉穿刺包套件进行脓肿穿刺置管,先用穿刺针按超声标记的位置和方向进针,超声科医生在穿刺针旁监测穿刺针的进针方向及深度,突破腹膜后嘱患者暂时屏气后将针穿刺至脓肿内,一旦穿刺成功,在拔出针芯后因脓肿压力的原因可见脓液由穿刺针溢出,抽取少量脓液送实验室行脓液培养加药敏检测。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经导丝置入深静脉置管,尽量抽尽脓液后注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定置管的深度,妥善固定深静脉置管,外接引流袋。本组所有病人均一次穿刺成功并行置管引流。9例患者的脓肿较小,症状及体征较轻,采取正规抗感染治疗2~3周。对于脓肿尚未完全液化者先行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局部采用右上腹微波治疗,有贫血者积极纠正贫血及全身情况,对于糖尿病者控制血糖水平。
术后处理: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继续纠正患者一般情况,观察引流管引流情况,经外周静脉行正规抗感染治疗,合并糖尿病者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如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则根据试验室结果调整抗生素。对行开放手术者记录脓液的引流情况,不作引流管常规冲洗,根据引流情况逐步退管直至拔管。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者每天经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一至二次,不用抗生素冲洗脓肿或保留灌注。对于脓液粘稠影响引流者可在冲洗结束后注入糜蛋白酶。治疗过程中用超声动态复查脓肿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如果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全身情况改善,脓肿明显缩小,直径小于2cm,每日引流量小于10ml,则可以拔出引流管。
结果本组行肝脓肿切开引流13例中除1例因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平均住院天数18.21d。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4例,均在住院期间拔出引流管,症状体征消失,全身情况明显改善,全部治愈,一例病人因引流管脱落,再次在超声引导下成功置管,平均住院天数13.2d。保守治疗的9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6例在住院期间复查彩超提示肝脓肿消失或明显缩小,2例患者症状体征缓解,但脓肿大小变化不明显,出院3个月后复查脓肿消失,平均住院天数15.37d。脓液培养结果阳性率87%,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2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
讨论细菌性肝脓肿是普外科常见病,可见于不同人群,感染源多来自胃肠道及胆道,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20世纪70年代中期,肝脓肿的最常见原因是憩室炎和阑尾炎经门脉引流所致,病死率高达50%,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研发应用,肝脓肿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病死率目前已降至5%以下。现在的肝脓肿常见于胆道手术后、或继发于胆道感染以及肝外伤等,合并糖尿病者患该病的风险增加。肝脓肿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超声及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门静脉置管灌注给药等。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只要指征选择适当,无论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或是保守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肝脓肿的病原菌来说,本组研究中提示大肠埃希氏菌还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肝脓肿初期、脓肿较小、症状体征较轻,积极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是首选,如能早期发现并积极处理,也能达到治愈的效果,部分患者病情发展、迁延,可能需转为开放或介入治疗。对于超声能准确定位并确认不会损伤膈肌或者无肝内大的管道系统影响的肝脓肿,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在本组数据中,从创伤大小、住院天数情况来看,该治疗方法较其他两种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采用深静脉穿刺套件行肝脓肿置管引流术还具有材料费用低廉,易操作、可重复性强、安全的特点,医院开展治疗。该操作需要注意的是:1.需要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配合,对脓肿的位置、大小、深度、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脓肿是否液化等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可监视穿刺过程;2.选择深静脉导管作为穿刺引流时要注意妥善固定,否则导管容易滑脱;3.冲洗引流管是需认真仔细,一般选择20ml注射器进行冲洗,冲洗的入量和处理不能出入过大,以免造成脓液溢出至腹腔内;4.适时复查彩超,动态了解脓肿大小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引流管的深度,做到通畅引流。一旦穿刺置管引流成功,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体征会明显改善。必须要认识到不能依赖抗生素治疗,对于一个大的脓肿,通畅引流才是第一要素,我们也有在良好引流后短期使用甚至不使用抗生素也治愈的病例。也有人认为可以仅采取穿刺抽吸脓液也能达到治疗效果,甚至不需外科手术。此外因脓液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等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出来后才选择使用抗生素,这也是大部分的医生选择了经验型用药的原因,更多的医生喜欢选择针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生素或头孢3代的广谱抗生素。对于肝脓肿,多发肝脓肿是最难处理的,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极高,在本研究中,唯一死亡的病例即是一例多发性肝脓肿的病人,该病人的肝脓肿多达10余个,大小不等,位置深浅不一,有的已液化、有的脓肿尚未成熟,初期先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每日均有高热,难以控制,并出现肝功能损害,多次血培养均阴性,病因不明,调整抗生素治疗亦无明显效果,遂行肝脓肿切开引流,术中分别将可探及的脓肿一一切开、冲洗后放置多根引流,然而手术后患者情况继续恶化,最终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导致死亡,教训深刻。
总之,对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可采取多种方法,根据肝脓肿的大小、数目、位置及病程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不忽视对全身情况的纠正以及合并症的处理,肝脓肿是可以治愈。[摘自《云南医药》年第36卷第2期]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如何治疗白癜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