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新技术VMA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

2016-1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放射治疗的技术进展,使在提高肿瘤照射剂量的同时降低正常组织剂量成为可能。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降低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对放射治疗的追求。但新的放疗技术仍存在不少的挑战,例如,不同医疗机构的靶区定义存在差别,靶区和剂量定义的不一致可能影响治疗结果,正常组织照射剂量限制的标准不同等问题。《中国医学论坛报》邀请了中医院放疗科的医生们,针对放射治疗新技术在前列腺癌、鼻咽癌和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病例分析和放疗新技术的应用介绍,与读者共飨。

VMA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院放疗科杨晰王鑫周宗玫肖泽芬

病例简介

主诉

患者男性,58岁,主因“进食哽噎2月余”于年3月28日入院。

病史及外院查体

病史患者于年1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梗噎不适,偶伴有后背及肩部放射性疼痛,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为2~3分,休息后好转。之后患者间断出现返酸不适。医院行食管镜检查及活检,确诊“食管鳞状细胞癌”,遂就诊我院。因患者高龄,且病变位于胸上段,入我科拟行根治性放化疗。入院时可进普食,偶需用水辅助。近1周有轻度声嘶。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3月体重无明显下降。

查体卡氏评分(KPS)90分,颈部及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心肺腹查体(-)。

我院辅助检查

颈胸CT食管胸上段可见管壁不规则略增厚,最厚处约0.9cm,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局部管腔略狭窄,纤维膜面尚光整。右侧气管食管沟可见肿大淋巴结,大小约1.4cm×1.1cm;双侧颈上深组可见小淋巴结,大者短径约0.9cm。余双侧颈部、纵隔、双肺门、腹腔及腹膜后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图1)。

图1颈胸CT检查

消化道造影食管上段可见长约3.5cm充盈缺损,黏膜破坏,管壁僵硬。余食管各部及贲门未见异常(图2)。

图2上消化道造影

食管镜及腔内超声距门齿约为19cm~22cm可见一溃疡型肿物,溃疡堤不规则隆起,溃疡堤质脆,触之易出血,肿物处食管腔偏心性狭窄,活检提示: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距门齿约为28cm~31cm食管黏膜粗糙,活检提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主要位于固有肌层,部分侵透食管外膜(图3)。

图3食管内镜检查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扫描食管上段管壁增厚,伴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12.3;右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短径约1.2cm,伴摄取增高,最大SUV5.2,考虑为转移性淋巴结;左侧锁骨上区小淋巴结,伴轻度摄取增高,最大SUV1.9,建议随访。

目前诊断

食管胸上段高分化鳞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T3N1M0,Ⅲ期。食管中段鳞状上皮原位癌,UICC()分期:TisN0M0,0期。

诊疗经过

靶区勾画大体靶体积(GTV):食管原发肿瘤范围(鳞癌及原位癌两段);淋巴结大体靶体积(GTVnd):CT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见双侧气管食管沟肿大淋巴结。临床靶体积(CTV):包括GTV及GTVnd,双侧锁骨上、纵隔1、2、4、5、7淋巴引流区;上界至环甲膜水平,下界至中段原位癌病变下3cm。计划靶体积(PTV):CTV三维外放0.5cm(图5)。

处方剂量95%PTV为66Gy/2.0Gy/33F(先按照总体66Gy评估,放疗至50Gy后行二程CT扫描,二程仅针对GTV及GTVnd局部加量至66Gy)。要求双肺V20<25%,脊髓计划危及器官靶区(PRV-D)max<45Gy。

放疗期间,患者接受紫杉醇(50mg/m2·w)联合奈达铂25mg/(m2·w)每周方案同步化疗。

放疗计划(图4~6)针对本例患者分别制定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和调强适形放疗(IMRT)。处方剂量95%PTV为66Gy/2.0Gy/33F。靶区及正常组织器官受量见表1。

图4VMAT与IMRT计划DVH图

图5IMRT计划剂量分布图

图6VMAT计划剂量分布图

病例小结

本例患者为食管上段鳞癌,伴中段原位癌,靶区长,照射体积较大,此时更需要







































鍝鍖婚櫌娌荤櫧鐧滈濂?
鐧界櫆椋庡摢閲屾不鐨勫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gqhpm.com/lczl/2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