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病例第54期腹部占位1例解读
2016-1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本病例的临床病史、影像检查和相关问题04解读
1.该病灶的定位(单选):A腹腔内B腹膜后C腹腔内、腹膜后均可D以上均不对答案:C
2.该病灶的影像征象包括(多选):A不均匀强化B右侧腰大肌受累C与周围肠管分界不清D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答案:ABCD
3.该病灶最可能的诊断为(单选):A盲肠腺癌B阑尾类癌C生殖细胞肿瘤D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答案:D
05诊断右下腹肿物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环形强化,延迟期强化向中央填充,肿物累及右侧腰大肌,与周围肠管分界不清,局部肠系膜见增大淋巴结。首先我们对该病灶进行定位诊断,根据该病灶所处位置,我们判断其来源可能性最大的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种为肠源性的回盲部肿物,另一种为原发的腹膜后肿物。
随后对该病灶进行定性诊断。根据患者的增强CT结果可以看到,该肿物体积较大,且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同时伴有内部的多发片状坏死;病灶向周围侵犯,累及右侧腰大肌;与周围肠管分界不清。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该病灶的恶性可能性更大。
那么,如果我们考虑肠源性的回盲部恶性肿物,哪些证据能够支持这一判断呢?超声提示为右下腹实性包块,肠道来源不除外;从腹盆CT可以发现该病灶为右下腹肿物,与肠管分界不清,肠系膜区可见肿大淋巴结。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无腹痛、便血等症状,无大便习惯改变;便常规+潜血、肿标均阴性,并不支持肠源性回盲部肿物这一判断。
肠源性的回盲部恶性肿物以腺癌、类癌以及淋巴癌为主,需对这三种类型的肿物进行鉴别诊断。25%的腺癌好发于盲肠;病灶较短,非对称,边缘陡峭,在盲肠部位呈外生性生长;增强扫描后呈中等强度强化;常见淋巴结长大;偶发肠管的狭窄闭塞。类癌则通常位于阑尾及回盲部,呈体积较小的粘膜下肿物或结节状肠壁增厚;阑尾部的类癌常位于阑尾的远三分之一处,且直径常小于1cm;强化程度高;伴淋巴结长大;极少发生狭窄闭塞。对淋巴瘤而言,亦好发于回盲部,肿物呈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呈均匀的较弱强化,伴体积较大的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
如果为腹膜后来源的恶性肿物,支持的证据为:隐匿起病,患者无明显不适;病变侵及右侧腰大肌;肠镜活检提示(阑尾口)仅为炎性息肉。不支持的证据为:病变与肠管分界不清,即提示肠源性可能,但亦无法排除腹膜后肿物侵及肠管。
需要鉴别的类型为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或平滑肌肉瘤;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第三常见的腹膜后原发肉瘤,好发于50-60岁男性,影像学表现常为非特异性,边界较清晰,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及出血范围较平滑肌肉瘤小。平滑肌肉瘤为第二常见的腹膜后肉瘤,好发于50-60岁女性,边界相对清晰,常与肌肉呈等密度,增强后呈非均匀强化,常见坏死及囊变,极少见钙化灶。淋巴瘤占腹膜后肿瘤的1/3,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20岁及60岁左右人群,非霍奇金淋巴瘤则好发于40-70岁人群,常为位于主动脉旁及盆腔内的强化均匀的肿物,常包绕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治疗前极少出现坏死或钙化。生殖细胞肿瘤占原发腹膜后肿瘤的5%,几乎仅限于男性,好发于50岁,常为分叶状不均匀强化,可见出血及坏死灶。综合上述推断,该病灶考虑腹膜后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病变可能性大。
06讨论该患者的手术记录: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腔,探查腹腔内无明显腹水,肝脏、胃网膜、小肠、盆腔均危及异常。松解腹腔粘连,回盲部可见一直径约12cm肿物,质硬,肉眼见侵出浆膜,肠系膜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物向肠腔外及腹膜后生长,尚可活动。决定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物后方和腰大肌前方间有直径约3.0cm肿物,与肿物粘连,不除外肿大淋巴结,一并切除。
术后病理:(回盲部处腹膜后肿物、右半结肠及肿物)恶性间叶源性肿物,形态学考虑为未分化肉瘤伴局灶肌源性分化,建议行基因检测除外免疫组化阴性的GIST,肿物累及回肠、结肠及阑尾浆膜至肌层,回肠断端及结肠断端未见特殊;淋巴结显慢性炎(回肠周0/2、结肠周0/14、回结肠动脉根部0/1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E1/AE3(-),CD(-),CD34(血管+),Caldesmon(-),Calponin(部分+),DOG-1(-),Desmin(-),HMB45(-),Melan-A(-),S-(-),SMA(部分+)。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年龄50-6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上肢骨骼肌深部或邻近筋膜处,其次为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被列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巨细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伴有巨细胞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炎症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伴有明显炎症反应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高级别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最多见,大多发生在四肢(尤其下肢),其次腹膜后,大多位于深部(筋膜下方)软组织。影像上呈边界不清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影,无明显包膜;肿瘤内常伴坏死、囊变,病灶实性部分密度/信号混杂,CT呈等低混杂密度;T1WI呈等低号,T2WI上若瘤体以组织细胞为主,细胞含水量高,则呈高信号,以纤维成分为主呈等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中度不均匀强化。高级别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大部分为局限性、膨胀性生长的团块状或不规则形肿物,肿物的大小和生长部位有一定关系,最大直径介于5~15cm之间。切面表现多样,可有白色纤维性区域或肉质感区,并可混合有坏死、出血和黏液变区。镜下显示是一类有多种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异质性肿瘤,有的有明显的纤维性基质,无明显包膜,肿瘤内常伴渗出、坏死、囊变。
作者简介:成思航,男,医学博士,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后。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