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医例腹部大汗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2016-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感谢提供此病例的武汉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马玉芳主诉患者,男,57岁,下腹部肿块切除4个月,双侧腋窝肿块、全身浮肿2个月病史患者年4月发现下腹部包块,进行性增大,仅2月时间就从3CM增大至6CM,年6月在当地卫生院就诊,行肿块切术手术,术后病检示(腹壁)汗腺癌。医院病理切片会诊结论(腹壁)汗腺癌。给与腹壁包块手术野瘤床区放疗27次,54GY,放疗于年8月上旬结束。其间患者出现间断发热,体温38~39℃,干咳,有少许白痰,同时发现上胸部出现散在无痛红色的结节,进行性增大;,医院就诊给与对症处理,症状无缓解,又出现双侧腋窩肿块,间断黑便,并出现全身浮肿,遂来我院就诊。起病以来精神食欲差,大便正常,小便黄。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体格检查:T36.7℃,R18次/分,P86次/分,BP/72mmHg,神清,步入病房,皮肤巩膜无黄染,左锁骨上可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5*5*3cm),双侧腋窝触及包块(5*8*5cm),质硬固定、无压痛。剑突下腹壁可见一约5cm的陈旧手术疤痕,右侧下腹部见一长约10cm陈旧手术疤痕,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率8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辅查阳性结果如下:粪便隐血1+,HB62g/L、白蛋白24.2g/L。7月16日腹部CT:肝多发低密度结节影;左肾上腺转移瘤,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9月15日复查腹部增强CT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影较前无明显变化(与7月16日片对比);左肾上腺转移瘤(2.1cm*1.4cm);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较前增多增大(大者2cm);双肾多发结石;左肾囊肿较前无明显变化;胃窦部胃壁稍厚。诊断腹壁汗腺癌广泛转移治疗入院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行腋窝肿块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左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性恶性肿瘤。考虑来源于汗腺。免疫组化:ER(-),PR(-),Her(-),CK高(+),Calponin(+),P63(-),CgA(-),Ki67,LI20%。明确诊断:汗腺癌晚期广泛转移。给与GP方案化疗,化疗耐受良好,年1月完成6周期后疗效评价:部分缓解。年5月再次出现胸部结节、全身浮肿、发热等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给与TP方案化疗2周期,病人化疗耐受差,病情进展,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随访至年9月在家死亡。随访、讨论大汗腺癌是起源于大汗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由于大汗腺癌对放化疗等常见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并不敏感,故无标准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是当代医学治疗大汗腺癌的主要手段。汗腺癌是比较少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多为单发结节且质地坚实,好发于头、颈、胸、会阴及下肢等部位,病程发展多甚缓慢,转移主要经淋巴道、血道播散,肺转移为最多见。
本例为胸部皮肤。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大汗腺癌分为5型:
①未分化型:胞浆淡染或深伊红色,分别呈小多边形或梭形。癌细胞有明显异型,排列成条索状或斑块状,有形成腺体倾向,不见PAS染色阳性物质。
②分化型:胞浆淡染的细胞较大,呈大多边形或立方形。癌细胞相互交织,呈结节状排列,倾向于形成腺腔或囊腔。部分癌细胞内含有PAS染色阳性物质。
③腺型:立方形或柱状上皮细胞形成腺腔,腺上皮细胞和腺腔内均见PAS染色阳性物质。
④黏液表皮样型:由不典型鳞状细胞巢及含有透明黏液或富于颗粒的柱状细胞组成。
⑤湿疹样癌型:癌细胞侵袭局部表皮。本例以胸部肿块就诊,病情进展快,广泛淋巴结转移,诊断主要依靠病理诊断。
通过本病例可以总结以下经验:
①临床上一旦发现皮肤异常结节,特别是质地硬,无毛发生长,有增大趋势,表皮溃烂、出血等现象者,应及时就医并做切除活检。
②确诊为大汗腺癌后,应以广泛的手术切除为主,切除范围以距离肿瘤周围3~5cm为宜,如发生转移可一并行淋巴结切除术,术后补充放疗,局部病灶控制有帮助。本病例即使在病情出现广泛淋巴结转移,术后存活15个月亦未出现局部复发。
③尽管对大汗腺癌的放化疗等治疗尚无定论,但术后放化疗可能有助于稳定大汗腺癌的病情。吉西他滨可能对该病有效,但有待更多的临床病例来验证。
热门评论1.杨医生:十分罕见的病例,谢谢分享,汗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极高,也极易复发,预后差,因为病例较少,目前并没有统一术后放化疗方案,我们一般采用异环磷酰氨、表柔比星、氮烯咪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但效果并没有很理想,对ER(+)的患者,尝试过他莫昔芬,完全缓解期相对较长。2.谢医生:大汗腺癌是恶性肿瘤,发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仅仅发现皮肤小结节或囊状斑块,当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时,往往累及深层组织或多远处转移。患者已经出现广泛淋巴结转移,而且本病对放化疗等常见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并不敏感,所以预后不佳。所以早期发现,尽早做病理检查,尽早局部广泛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是恢复的关键。3.蒙医生:楼主提供的大汗腺癌病例发病过程及皮肤表现都很典型,谢谢分享。大汗腺癌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不佳,该患者晚期广泛转移,行手术治疗加放化疗等综合治疗。还可以适当运用中医治疗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改善生存质量。4.苏医生:大汗腺癌非常罕见,位于腹部的大汗腺癌更少之又少,恶性程度如此高,容易全身多发转移,故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术后定期随访和辅助化疗可能效果会好点。5.林医生:该患者腹部包块增大迅速,其发现转移时间也很快,所以对中老年人皮肤的小肿物应引起足够重视,宜早手术切除行组织病理检查,以便确定性质达到早期诊疗目的。请问该患者对其转移是如何监测的?曾有病例报道癌胚抗原的动态变化对大汗腺癌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可能与大汗腺癌细胞表达低分子量的细胞角质蛋白、癌胚抗原等有关,但其临床参考价值有待验证。